繼《疾行船》和《渡阡陌》,「我家的兩岸故事系列」第三本《勁草集》,有別於勇將老兵的陣前殺敵,此次的主角是戰亂中受過南京遺族學校栽培的流亡學生,雖飽受流離之苦,卻避開了前線的戰禍,在後方得到了照撫。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延續《搶救遷台歷史記憶庫》計畫推出的「我家的兩岸故事」系列,此次《勁草集》中可看到這批遺族學生的戶口名簿上,戶長名為蔣介石,學校校長則是蔣媽媽。

92歲的台灣第一代抽象藝術家霍剛回憶,當時南京遺族學校從師資到教學設備全是一流,住校生活有專人照顧,是史無前例、首屈一指的模範學校,「蔣夫人常來學校看我們,她說我們都是她的兒子,遺族學生都叫她蔣媽媽。」他也在書中提到,南京遺族學校是他這輩子最美好的回憶,也是最感激的事情。

在戰爭的磨練下,這批遺族學校學生,長大後不乏社會菁英,如知名體育主播傅達仁、藝術家霍剛等。來台時才十多歲的學生們,如今都已經白髮蒼蒼,一路上的同甘共苦也建立了比家人還要緊密的情感。

《勁草集》「南京專區」也介紹了高雄南京村的由來。村民全都是六十兵工廠的員工和眷屬,村民未必是南京人,卻通通講南京話,吃家鄉的蘭花干和小湯包,鍋碗瓢盆的鐵材來自飛機邊角。

引人無限懷思的舊物絮語,包括前國防部長伍世文先生的集郵收藏,原本票值僅有幾角的郵票調整到上萬元,增長數十萬倍,足以窺當時通貨膨脹的景象。象徵多福多壽的五福捧壽懷爐也跟著遷台人物來到異鄉,愛國獎券最高獎金20萬,足以在台北鬧區購置一棟房產。

#回憶 #霍剛 #蔣媽媽 #遺族學校 #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