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來台灣處在穩健的經濟成長趨勢中,透過科學園區的產業效應,ICT、半導體與AI等相關策略性高科技產業快速成長,房地產價格和股價指數也跟著明顯上漲;但社會上廣大的受雇受薪者、中小及微型企業主,卻普遍感受不到經濟成長的外溢效應。

當政府宣揚10年來股市從8095點高漲至24416點、人均GDP從2萬3070美元增加到3萬4430美元等經濟成長數據,可能讓民眾意識到社會財富分配不均擴大,進而產生相對剝奪感。

今年主計總處公布2021年家庭財富分配統計,最富有的前20%家庭平均每戶淨值5133萬,占全國總額62.7%,而後20%的家庭每戶則僅有77萬,占全國總額的0.94%,兩者差距反映財富集中、所得不均加速擴大不只是民眾的「體感」,也是現實。

從統計數據來看,勞工薪資受惠景氣回暖亦表現正成長,主計總處7月10日公布5月工業及服務業本國籍受僱員工平均經常性薪資49005元,加上獎金、加班費後平均總薪資61297元。不過細究薪資分布,經常性薪資未達5萬元占全體67.7%。依產業類別看,住宿餐飲業、支援服務業、教育業、其他服務業等薪資更未達4萬。拉抬薪資成長者主要仍是金融及保險業、資通訊服務業、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等高所得族群,特別是500人以上的大企業。

從中位數與平均數的比例來看薪資分配,2013到2022年本國籍全時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中位數從44.4萬到55.2萬元、平均數從55.4萬到69.3萬,兩者比值卻從0.801降至0.748。為年輕受雇者及中低收入員工加薪已成為政府與民間的共識,但持續加薪措施卻未能緩解民眾所得分配不均的感受。

經濟成長帶動的消費需求也推升通膨,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從2020年疫情開始各年升至1.97%、2.95%、2.49%,連3年處於通膨警戒狀態,壓縮了勞工可支配所得的空間。由此看來,加薪僅是改善所得分配不均的手段之一,要縮小所得平均數與中位數的差距,應多管齊下,不能光仰賴單一措施。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湯瑪斯‧皮凱提在新書《平等的反思》提到,邁向平等的進展是建立在法律、政治、教育、福利、稅率等特定制度與措施推動之下,公平的問題無法由單純物質條件的對立導出單一結論;雖要關注國民所得分配不均,但只看GDP與某些平均值是不夠的,還需要更多社會與環境指標來衡量分配不均的問題。

換句話說,皮凱提認為邁向平等的關鍵,仍在透過諸多指標衡量,持續推動教育、社福、稅制等等保障。

金管會4月已預告,現行公司治理評鑑將強化「推動永續發展」面向,參考ESG相關國際準則,增加環境、社會構面指標及權重,並在2026年轉型為「ESG評鑑」。以永續發展評鑑指標GRI準則為例,除了與薪酬直接相關的勞雇、勞資關係之外,職場安全衛生、訓練與教育、多元化與平等機會等都是推動與員工相關的指標;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SASB)也從人力資本角度匡列勞動實踐、員工健康與安全、敬業度、多元化與包容性等指標。

政府與企業應共同因應所得不均的問題。企業創造營收的同時,也肩負永續發展的義務,提升員工薪酬之外,多面向地推動勞動價值,改善工作條件與環境,一面提升勞動的穩定感、安全感、成就感,一面也緩解所得不均的相對剝奪感。(作者為台灣產經建研社理事長)

#指標 #教育 #分配不均 #經濟成長 #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