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操作雲豹車的幾年間,陸軍也持續反饋該車的操作心得,其中最大的問題仍是轉向不夠靈活,尤其是2020年9月16日,一輛雲豹車在台中大里因無法有效轉彎(轉向機油封破裂),在一路口花了3分鐘才完成過彎,所幸民眾相當配合,等待軍用車先行,沒有造成糾紛。但是這個教訓也顯示,體積本就龐大的雲豹車,需要更靈活的轉向裝置。

2017年台北世貿航太國防展,軍備局首度公開展示第二代雲豹M1原型車,改進了車體避彈造型,從由原本的平直造型改成帶斜面的楔型,轉向輪也做出改造,除了一代雲豹就有的2對式轉向輪以外,第四對車輪也可由電子控制配合轉向,萬一再發生之前提到的轉向機油封破裂問題,還可以靠電子控制的第四對輪轉彎。

戰發中心也改進了生產模式,採取車殼與底盤分離的設計,可使工廠用同一條產線,生產統一規格的底盤,再依據需求,製造不同規格的車殼;車殼或底盤損壞時也僅需更換妥善品即可重新使用,有效的大幅簡化生產及維修的流程,也能加快二代雲豹的測試工作。雖然這還不是德國拳師犬裝甲車那種「全模組式」設計(底盤可以安裝不同的車組模塊),但已經簡化不少。

二代雲豹顯然頗令軍方滿意,相關衍生型已經在設計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裝105砲的輪式坦克型。2019年,軍備局以新台幣7.78億的預算,執行代號為「獵豹專案」的105mm輪型坦克研發,預計於2023年底前,製作2輛原型車並完成測評。為此,中科院於2020年向美國採購2門M68A2 105mm砲用於測試。2輛以二代雲豹為基礎的輪型坦克原型車,因代號獵豹專案,而被俗稱「獵豹105砲車」、「獵豹輪坦」,在2023年2月2日完成所有測試,其中40項合格,僅有2項需要改進,可見完成度已相當高。至於這2項要求改善的部分,就是被外界議論的車身過高問題。

據瞭解,獵豹105砲車在靜對靜、靜對動、動對靜,以及最困難的動對動,射擊成績都在理想值,可見國軍對射擊與觀瞄系統已經取得相當不錯的成績。至於105砲的威力,在發射脫殼穿甲彈時,可貫穿2000公尺外的500公釐厚鋼甲,比M-60A3TTS、CM-11的主砲穿甲數據更優異。在採用XTC112人員殺傷彈時,由於戰鬥部包含2000顆鋼珠,可殺傷大量敵軍目標,已經符合輕型坦克與驅逐坦克應有的水準。其實美軍正在少量生產的M10輕型坦克也採用105主砲,其目的也是擔任步兵火力支援與一定程度的裝甲打擊,並不要求能直接對抗敵方的第一線主力坦克。

至於外界常批評的車身過高,與車輪較小的問題,其實客觀來說,這項問題可能有視覺偏差,雲豹2代的車胎沿用米其林的標準軍用越野胎MICHELIN 395/85R20 XZL,直徑大約117公分,在無砲塔的基礎運兵型,車頂離地面大約是2個車胎高度,也就是2.4公尺左右,而瑞士的食人魚裝甲車其車身高度也差不多如此。也就是說,單就雲豹運兵型,並沒有比其他國際同類型輪甲車更高,而主要差異在增加砲塔之後的105砲車型。

這就要說到輪式砲車也有各種差異,有一種是專職的輪式砲車,比如法國AMX-10RC、義大利B1半人馬、日本的16式砲車,都屬專職砲車,所以它們的車體較為低矮,高度也就較低。但是雲豹2的105砲車是由運兵車為基礎改造,車體空間較大,加裝砲塔後高度自然就疊上去了。

美國M1128史崔克機動砲車也是由運兵車加裝,不過M1128加裝的是無人化自動砲塔,因此高度與體積都更小。

也就是說,在目前的設計情況,雲豹2型105砲車的車身高度是固定的,僅能砲塔高度與懸吊系統來調整,據說雲豹2確實採用可調整懸吊系統,可以依照需要降低或墊高車身,應該可以達到軍方的要求,至少降低30公分的高度。

#坦克 #雲豹 #獵豹 #砲塔 #砲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