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李政道以98歲年紀過世了。他是當代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也是毫無疑問中國最耀眼的科學大天才。李政道一生的科學成就很多,但最重要就是兩個關鍵字:宇稱不守恆、楊振寧。此間沒什麼人有興趣,其實是科學史上最耀眼,也最讓人嘆息的一頁。

宇稱,parity,翻譯名稱很奇怪,其實就是空間位置反轉下的狀態變化。以量子力學來說,反轉以後如果波函數沒變,宇稱就是1,而如果差了一個負號,就是-1。宇稱反轉又是什麼?跟鏡像類似,只是再旋轉兩個180度,也就是一種點反射,(x,y,z)變成(-x,-y,-z)。

至於弱作用力,乃四種物理基本力之一,前三種是強作用力、電磁力與重力比較好理解,弱作用力乃中子衰變牽涉的力,作用距離很短,力道也非常小,因此最晚被發現。

最早提出弱作用力概念的是義大利籍,後來移民美國的物理學家費米,大家在電影《歐本海默》裡有看到。費米當時就在芝加哥大學任教,於是楊振寧就去芝大找他當學生,但說是因為費米主持那個屬於國防機密的實驗室,楊振寧不能進入,後來便找泰勒當指導教授。

楊振寧到芝大後過了2、3年,李政道也去了,乃吳大猷推薦。楊振寧與李政道一生最感謝的人,除了爸媽,應該就是吳大猷了,是他發掘了他們,並送到美國,才有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

楊振寧就在芝大與李政道碰頭,在量子力學的黃金年代一起做了幾十篇研究論文,最高潮就是1956刊登在《物理評論》的〈弱作用下的宇稱守恆問題〉,隔年就得到諾貝爾物理獎,這幾乎是史上最快,一般都要等待科學界確認科學成就一陣子。

研究起源是這樣,當時有一個「τ與θ謎題」,也就是τ與θ兩個粒子,質量與壽命一樣,卻分別衰變成兩個與三個π粒子,而π粒子的宇稱是-1,因此τ與θ的宇稱,等於所有π相乘,一個負負得正等於1,另一個則是-1,而依據宇稱守恆原理,顯然它們必須是不同粒子,才會如此。

問題是,兩者的質量與壽命完全一樣啊,要說是不同粒子真的很牽強。就在這時,配樂響起,楊振寧與李政道出場了!他們想到了:或許,在弱交互作用下,宇稱並不守恆!

只是,要怎麼驗證?楊李兩人想到了可以用β衰變來檢驗,看看發射出來的β射線是否有方向性,如果有,就是違反了宇稱守恆。只是,要測量什麼數據?如何簡化?兩人計算好久,後來發現,只要計算一個膺標量,σ×P,σ是核自旋,P是電子動量,就可以了。

上述的研究過程,包括宇稱不守恆與膺標量,以及論文初稿,到底是誰先提出與完成,在幾十年後兩人寫回憶錄,竟然有了不同說法。我看了半天的感想是,李政道一開始就投入基本粒子的研究,在物理上的創見也很厲害,而楊振寧的數學比較好,應該是李政道想到了物理概念,由楊振寧幫忙完成。

結果兩人竟然就為了論文掛名的先後順序,吵了起來。從得諾貝爾獎之前,一直到後來,都有這個問題;按英文字母順序,李政道應該排在前面,但楊振寧要求排在前面,理由是年紀比較大,而且貢獻也比較多;李政道有時覺得可以,後來想想又覺得不對,終於在1962,因為《紐約客》雜誌的一篇科普文章,楊振寧為了文章提及兩人的順序再次有意見,李政道忍無可忍,就跟楊振寧鬧翻,從此不再合作。

楊李的鬧翻,不只是科學史的最大遺憾之一,也是「大科學家卻有孩子氣」的例子之一。(作者為醫師)

#物理 #守恆 #楊振寧 #兩人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