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日前出席金門823砲戰66周年紀念活動,向陣亡將士致敬,並發表談話、期許兩岸和平。

近日,陸委會主委邱垂正表示希冀能與對岸有尊嚴地開啟對話。適逢《金門協議》34周年,筆者日前身在金門、廈門,緬懷當年《金門協議》內容,「人道、和平」最美,不禁對上述新聞有所思索。

賴總統致詞對823戰役給予正面評價、表明反戰立場;邱主委之發言首開賴卓內閣先例,向對岸伸出橄欖枝,均令筆者欣慰。然而,細究之,仍有為德不卒之困惑,就此提出幾點觀察,供各界參考。

一、憲法框架下的「國家統一」不容迴避

在823砲戰紀念活動的致詞中,賴總統談及「台灣人民愛好和平、我們不再反攻大陸」,表面上似乎呼籲「和平」,實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將其放棄憲法框架下國家統一的責任、追求台獨之寓意包藏其中。

回顧歷史,從蔣中正的「反攻大陸」,到蔣經國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再到李登輝的「…我們豈能放棄大陸」,雖然表述有殊,但事「國家統一」的誡命始終如一。1991年動員戡亂結束,《憲法增修條文》亦仍保留「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等語。

當年或有學者(如許宗力)認為「前述修正條文用語,明顯表示憲法本身終於不再執迷於法理上的大一統…」。然而觀察《憲法增修條文》的整體設計,「固有疆域」變動與修憲門檻之高,實為「分裂國土」設下重重高牆;亦即,「國家統一」目標是憲法明定不可或忘的使命。

在此,筆者不禁困惑,難道「放棄反攻大陸」論實為兩國論之借屍還魂?

二、從「務實台獨」到「良制一國」:待賴總統睿智

賴清德當選總統前曾自詡為「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亦曾指稱「中華民國憲法為災難」。如今陸委會邱主委發言,仍將包含「互不隸屬」的「四堅持」掛在嘴邊。相較於對兩國論「只做不說」的蔡前總統,筆者對賴總統的「敢說敢當」雖有保留,仍表尊敬。

惟筆者仍想請問賴總統,「互不隸屬」是在「憲法一中」框架下與大陸互不隸屬?抑或僅為偷渡台獨的遮羞布?若係後者,試問如何以此為前提與大陸當局開啟互動?

33年前,筆者受政府委託以海基會祕書長身分訪問大陸。國台辦主任王兆國提出:「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筆者回答「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沒問題,就像大陸是中國的一部分一樣,台灣加大陸才有一個中國!」若賴總統認同當年筆者臨場反應有節有守,或可據以作為重啟兩岸交流的通關密碼。且若賴總統果能如筆者當年,以總統之角色為相同的發言,想必能語驚四座!

以史為鏡,李登輝12年總統任內未能實現台獨;陳水扁坦言「台獨不可能就是不可能」;蔡英文8年執政亦不敢輕舉妄動。試問賴總統,究竟何來自信能成就台獨目標?若認為台獨信仰(考量地緣政治現實)成事不足,何不公開放棄台獨,以筆者所主張的「良制一國」(九二共識2.0)作為重啟兩岸對話的引擎,秉持520就任前「願與習總書記共進晚餐」的善意,兩岸破冰就在賴總統的一念之間。

值此823砲戰66周年之際,建議賴總統呼籲習總書記以「823砲戰是台海最後一場戰役」為共識,兩岸攜手共築良制。

(作者為教授、律師、金門協議簽字人、抗戰功勳子弟、良制一國信仰者)

#總統 #中國 #台獨 #金門 #砲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