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企業逐漸適應後疫情時代,工作型態和組織管理方式,都發生劇烈變化,企業對於跨國運營的風險管理,也不再局限於「緊急應戰」。美商韋萊韜悅企業管理顧問公司(WTW)台灣區總經理閻治中指出,台灣企業高階主管的強項,是能在緊急事故發生時,展現出高度應變能力和責任感,但這些強大應變能力,多數來自事後的應對,非事前預見,對於風險管理,還需以更全球化、更全面的視角來應對挑戰。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台灣企業到不同國家設立據點,遇到的挑戰也是千差萬別。閻治中強調,未來面對的,可能是比過去20~30年更快速的變化,要能提前預見黑天鵝和灰犀牛事件,風險發生率再低,也要提前做好準備,降低損失。
隨著AI與大數據的應用,企業可通過數據量化分析模型,做好風險管理,藉由分析歷年來的保險公司損失統計資料,透過資料庫運算,更精準地推測各種運營方式,面對颱風、地震等重大風險,可運用演算法將企業規模和產值,用等比方式縮放,回推可能損失金額。閻治中說:「如何用更少的資源管理更大的風險,是下一階段台灣企業強化競爭力的關鍵。」
轉型的過程中,台灣企業還面臨工作型態和人員管理的挑戰,美商韋萊韜悅企業管理顧問公司(WTW)台灣區組織、人才與獎酬諮詢總經理姜欣嵐指出,混合辦公模式逐漸普及,企業在員工管理、績效考核等方面,特別是全球化與數位轉型的過程,需要重新思考工作型態和雇佣關係。
姜欣嵐進一步表示,過去企業領導者習慣實體辦公的模式,認為主管盯著下屬工作才能有效管理。舉例來說,常有台灣企業主抱怨,疫情期間採居家辦公,最辛苦的就是管理與考核,因為Y世代、Z世代多不會在表定工作以外的時間接電話、處理公事,「沒看到人怎麼打考績?」
除此,近年台商面對跨國運營管理時,也會遇到這兩層面的問題,即主管對員工信任度的「心理層面」,以及目標設定、工作任務管理與考核等「管理機制層面」。姜欣嵐認為,隨著跨國管理的需求增加,企業領導者必須學習即便不在眼前仍能信賴員工,並依靠績效管理和目標設定,來確保工作順利完成。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