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蟬聯我國癌症死亡人數前2名已達40年之久,是最致命的「沉默殺手」。近年政府積極投入肝炎篩檢及治療,雖發生數有下降,死亡率卻未同步降低。醫界觀察,隨著B、C肝篩檢推行,病毒性肝炎引發的肝癌比例逐年降低,非病毒性肝癌則上升,近年增加了2倍之多,最可能是酒精性肝炎、脂肪肝惡化所致。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指出,近年來國健署推動的B、C型肝炎篩檢與治療計畫已見初步成效,肝癌的發生率有所下降。然而,肝癌的死亡率依然未顯著降低,仍有不足之處。
隨著篩檢計畫的推行,病毒性肝炎引發的肝癌比例逐年降低,非病毒性肝癌則上升。據統計,非B、非C肝癌的比例近年增加2倍。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蘇東弘分析,可能是酒精性肝炎、代謝異常相關脂肪肝病(MASLD)惡化所致,許多民眾忽略了過量酒精攝取、肥胖和脂肪肝等風險因素,導致肝臟損傷,最終演變為肝癌。
由於肝臟缺乏痛覺神經,早期病變難以察覺,往往等到腫瘤發展到一定程度,壓迫肝臟表面、侵犯鄰近器官時,才出現症狀,通常已屬晚期,死亡率極高。蘇東弘提醒民眾,超音波、血液檢驗為肝癌篩檢的重要方式,透過血液檢驗特定生物標記,有助於找出肝臟潛在病變,建議國人定期接受檢查。
對於晚期肝癌患者,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劉宗灝建議採全身性療法,包括標靶治療與免疫治療等,其中新納入健保的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療法,利用雙重藥物機轉,有機會縮小腫瘤,延長存活期,透過最適合的治療方案,晚期癌友的生活品質與生存機會仍可得到改善。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