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是老年人常見問題,危險因子包括老化、營養不良、活動量不足、慢性病。中醫師提醒,過了40歲,肌肉就會開始慢慢減少。中醫認為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會以健脾益氣、補益肝腎的治療原則來處方藥物。除了中藥,針灸也可以改善肌少症。
頤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康涵菁說,成長期即使什麼都不做,肌肉也會持續增長,到了20多歲達顛峰。過了40歲,肌肉就會開始慢慢減少,超過60歲,減少的幅度更大。
以中醫觀點來看,肌少症屬於「痿症」、「虛勞」範疇,《黃帝內經》中也有「脫肉」、「肌肉削」、「肌肉萎」、「大肉陷下」等相關記載。中醫認為脾主肌肉,且脾又為後天之本,若脾胃運化吸收能力不佳或缺乏足夠營養補充,容易筋痿骨軟,影響肌肉生長。因此,肌少症治療大多以調理脾胃吸收功能為原則。
中醫認為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會以健脾益氣、補益肝腎的治療原則來處方藥物,如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腎氣丸等,但每個人的體質還是會有不同,仍需醫師診治。
另外,針灸也可改善肌少症。《黃帝內經》說「治痿獨取陽明」,「陽明」即是人體十四經絡中的「陽明經」。因此,治療主要選擇手陽明大腸經及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主要分布在人體四肢肌肉較為豐厚的部位,如手肘的曲池穴,足部的豐隆穴等,可改善肌肉痿軟無力,活動功能差及疼痛症狀。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