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界年度盛事台北國際書展日前閉幕,雖然今年造訪人次成績不俗,幾乎追上疫情前書展的水準,可是在每一次書展後,總會有出版圈的朋友感嘆,民眾買書意願越發低落,到底是民眾不愛看書,還是書對民眾沒有了吸引力?
這一回,朋友提供了一個有意思的觀點,他認為房價高漲和小宅化是壓縮購書意願的原因之一,乍聽覺得不過是讓高房價多條罪狀,可仔細想想確有幾分道理。對於我這種非網路原生世代的人來說,與書對話的重點不僅在讀書,閱讀過程是一種從視覺、觸覺、嗅覺的多感體驗,縱然電子書發展到相對成熟,紙本書對某些族群而言是一種必要存在,偏偏在現在這世道下,就算怎麼愛,在知識唾手可得的現代,幾十萬一坪的房子拿來堆書,總覺得不合算,書被排除在居住空間之外,是一種必然。
不只是書,身邊許多朋友抱怨小宅化後許多空間都被「節約」掉了,家成為只有基本起居的所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在成長經驗中的某些空間並不會消失,而是轉個形式往外發展,成為新的商業活動型態。例如咖啡廳替代書房與客廳的角色,各式餐廳或便利店成為許多都市人的廚房與飯廳,自助洗衣店在住家洗曬空間不足的狀況下順勢補位,過往許多生活情境從家中轉出,看到這趨勢,近期越來越多建案提供更多元公設,消費者卻比起以前更願意埋單的重要原因。
我們會感嘆紙本書「無容身之地」勢不可逆,但此同時當代電子書卻進入了百花齊放的大時代,人類生活型態的進程亦是如此。最終,時代或許不會走向我們喜歡的樣子,但我們可以把生活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