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界,常常聽到一種無奈的說法:「數位信任聽起來很重要,做起來很難要,忙起來就不要。」這句「三要」精準道出數位信任推動的困境,人人都明白它的重要,但真要落實,卻發現涉及法規、技術、文化與人才,難度極高,當日常營運壓力湧上時,又最容易被擱置。

問題是,當進入人工智慧(AI)時代,這種態度顯然行不通了。AI把數位信任推上更高層次的舞台,不僅僅是資安問題,更關乎公平、透明與社會信任。AI一旦失控,不只是單一企業的風險,更可能撼動社會基礎。

其實在AI出現之前,數位世界早就充滿挑戰,回顧過去20年,早已歷經無數資安漏洞、駭客攻擊與個資外洩事件。但AI帶來的風險更廣、更深,例如:演算法歧視:偏差數據可能導致性別或年齡不公平的判斷;黑箱效應:深度學習模型難以解釋,透明度不足;社會操縱:Deepfake、假訊息可能影響選舉與輿論。

這些不是假設,而是真實發生。美國新創Clearview AI未經同意蒐集人臉影像,被歐盟多國裁罰超過1億歐元;美國上市公司Workday的AI招聘系統因涉嫌排除40歲以上求職者,面臨全美集體訴訟。這些案例告訴我們:如果沒有治理,AI只會放大風險。

也因此,全球都在加快制定規範。歐盟的AI Act以「風險分級」管理,從最低風險到不可接受風險各自設限;美國透過NIST AI風險管理框架,讓企業能靈活應對;OECD、UNESCO、大西洋理事會等跨國組織,更一致把「人本」與「信任」放在核心,強調倫理與透明。可以說,AI治理已從口號,走向實質的法治化與制度化。

企業往往擔心治理會拖慢創新,但事實恰恰相反。舉凡星展銀行在員工招募、訓練與職涯發展中導入AI,同時建立治理措施,結果不僅提升可信度,也帶來正向效益。英國電信巨頭Vodafone透過五大原則治理框架,有效降低風險,加速了創新落地。

在台灣,調查顯示已有6成企業使用AI,然而近8成缺乏治理規範。多數企業僅因外部壓力(如法規、供應鏈要求)才行動,隨著時間推進,內部壓力(如董事會責任、員工期待)會逐漸浮現。值得注意的是,顧問公司研究發現,AI治理能否成功,技術因素只占3成,組織文化與價值觀才是7成的關鍵。換句話說,有了技術不等於有了信任,真正決定成敗的,是文化與領導。

落實數位信任的路徑也逐漸清晰:從全週期風險管理、導入國際標準(如ISO 42001與IEEE P7000)、建立系統評測,到強化資料治理與培養AI素養。這些措施讓治理從抽象概念走向具體落地,也讓合規從成本轉化為競爭優勢。

當前,數位信任已不只是科技議題,更是社會契約與競爭力的象徵。它能避免企業因違規而受罰,也能讓品牌更受信任,甚至吸引投資與合作。對國家而言,是推動數位貿易、跨境資料流通的基礎;對企業而言,是創新的加速器。

因此,應該翻轉那句老話,數位信任新的「三要」不再是「聽起來很重要,做起來很難要,忙起來就不要」,而是「聽起來很重要,做起來很簡要,忙起來更必要」。唯有在這樣的思維下,數位信任才能從口號真正落實,AI才能成為驅動未來的信任引擎。

#美國 #企業 #落實 #重要 #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