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11日頒發「總統科學獎」給中研院院士梁賡義及葉均蔚,並宣布啟動「333計畫」,希望在未來30年內讓台灣於物理、化學、醫學3大領域中,至少新增3位諾貝爾獎得主。對此,立法院教育委員會民眾黨籍召委劉書彬表示樂見其成,但也提醒賴政府「先好好正視教師荒問題」。
繼10日宣布「台灣橋梁計畫」起跑後,賴清德昨出席總統科學獎頒獎典禮,再度提出科學發展願景,及政府推動科研與教育的長期戰略。至於得獎的梁賡義是生物統計領域的全球先驅;葉均蔚則開創高熵合金新典範,引領材料科學革新。
賴清德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今年公布的《世界競爭力年報》指出,台灣在69個受評比國家中排名第6,是近10年來最佳表現;其中,「科學建設」位居全球前5名,「每千人研發人力」更高居全球第2。他說,這都是無數科學家、教育工作者及政府與民間長期攜手合作,做好科學教育扎根工作的成果。
賴清德強調,未來政府將持續做好基礎科學教育,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促進高教多元發展,協助大學追求國際一流地位以及發展研究中心。他特別提到台灣橋梁計畫,是由台灣大學和中研院共同主導,與全國10所頂尖學術機構一起進行,從今年到明年共將邀請31位諾貝爾獎得主來台,以公開演講、小型討論等多元形式進行國際學術交流。
賴並承諾,政府將繼續努力加深台灣與世界的合作連結,將台灣建構成為全球知識創新的重要樞紐,也會在科學領域採取策略性的作法,結合民間力量,致力培育人才,提供更好的研究環境,讓台灣為世界的科學發展做出更多貢獻,希望30年內水到渠成,在物理、化學、醫學等3大領域內,至少增加3位諾貝爾獎得主。
對此,劉書彬表示,有這樣遠大理想「蠻好的」,可是政府要能看見深耕的問題,目前自然科教師缺額最多,國家人才需要有充足且優良教師來培育,建議政府先將基礎教育做好,接下來才能按部就班呈現成果。
民進黨立委陳秀寶也強調科普教育的重要,認為從小讓孩子接觸科普教育,有助於後續高教的銜接;希望科普教育落實兼顧高教深耕計畫,持續為台灣培育出更多優秀人才。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