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喊出「333諾貝爾計畫」,教育部表示,已在特別預算中規畫20億經費,讓研究型大學與關鍵領域企業建立合作講座,並讓基礎研究能在產業應用獲益中,持續得到經費支持、投入先期研究。未來也將與國科會、國發會及經濟部等部會共同合作,營造培育人才的良好環境;國科會則表示,該計畫非由國科會負責。
賴清德昨突然拋出要在30年內能產出3位本土的諾貝爾獎得主,外界好奇是否已有具體腹案,而且此目標長達30年,相關經費和預算是否已有初步規畫。
教育部指出,近年建立特色領域研究中心及國家重點領域頂尖研究中心,聚焦人工智慧、生醫、量子等前瞻領域;並建立中長程評估與友善研究機制,減少重複性行政作業,使研究團隊能專注科研。
同時,推動玉山學者計畫與彈性薪資,延攬並留任國際優秀學者;並以博士生獎學金及人文社會科學跨國培育計畫,培育具潛力的青年科研人才,並在特別預算中規畫80億經費,讓研究型大學可依發展目標,規畫激勵方案來吸引頂尖人才來國深耕。從教授、研究人員到博士生建立團隊,讓台灣有機會與世界同台競爭。
教育部表示,諾貝爾獎殊榮象徵國家基礎科學實力與學術研究的卓越成果,教育部持透過多元措施,培育具國際競爭力的頂尖人才,建構從學生到學者的完整科研培育連結,厚植我科研能量。
另由中研院與國內12所學研機構共同推動的台灣橋梁計畫,自2025年至2026年間,將邀請31位諾貝爾獎得主來台舉行系列演講與學術交流,藉此促進台灣與全球科學家的知識互動與人文對話。
台灣大學、長庚大學近日分別邀請耶魯大學2013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詹姆斯.羅思曼教授進行「諾貝爾大師講座」演講,分享神經科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與觀點,獲得在場師生熱烈歡迎。
此外,中研院將在20日邀請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博士,主講「疾病的終結?—生物醫學的非凡發展及其對人類的意涵」。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