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宣布的2025年諾貝爾生醫獎由日本與美國共3名學者獲得,其中日本大阪大學及京都大學名譽教授坂口志文的研究是3人中開先河的突破。日本至今已經獲得31面諾貝爾獎章,尤其在科學領域頻頻獲獎,雄厚的基礎研究能力有目共睹。
1901年至2025年諾貝爾獎頒發歷史中,日本是亞洲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得主多半是大學的教授或研究人員,包括物理學獎12人、化學獎9人、生理學或醫學獎6人等多達32名個人及組織。其中物理為最強項,包括最早以以核作用力理論基礎預言介子存在的湯川秀樹、證明微中子具有質量的梶田隆章、發明藍薩發光二極體的赤崎勇與天野浩等。
除此之外,化學獎有研究化學反應過程的首位得主福井謙一、發明鋰離子電池的吉野彰,以及因開發金屬有機框架而在今年獲獎的北川進等人。生理或醫學獎有發現多樣性抗體生成和遺傳學原理的首位得主利根川進、發現外周免疫耐受而於今年獲獎的坂口志文,以及發現以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本庶佑等人。
日本人是如何辦到在科研領域屢屢突破?根據銘傳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林翰佐刊登於《科學月刊》的分析文章「日本籍科學家近年屢獲諾貝爾醫學獎,是怎麼辦到的?」相較於台灣,日本人對科學學習比較熱中,擁有比台灣人良好的閱讀習慣。
林翰佐指出,日本的實驗室文化具有相當的組織性,研究室的規模較台灣龐大,且每個團隊中學術專業人員比例較高,得以集中科研動能針對有價值的研究,取得主要的學術成就。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