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長者人口比例逐年上升,中風預防篩檢不能輕忽!台灣大學名譽教授暨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高明見指出,台灣每年約有3萬人發生腦中風,其中高達7成患者無法重返職場;唯有將「防線」前移,透過AI針對心房顫動、頸動脈狹窄病變篩檢等先進技術,從預防做起,才是最有效的解方。
「儘管腦中風多為突發性,不過發作前常有徵兆,因此可事先預防」。高明見說,導入AI技術是提升防治中風的關鍵,透過穿戴式心電圖、智慧手錶與AI影像辨識技術,民眾可在日常生活中即時監測心律變化,揪出潛藏的「隱形殺手」。
高明見說明,罹患心房顫動病人中風機率比一般人高5倍,中風程度較嚴重,致死率也更高;另外,頸動脈狹窄也與中風風險有密切關係,程度越高,發生腦中風的危險性也愈大;因此,如能早期發現並給予適當地管理治療,可降低中風的發生率及致殘率。
此外,高明見表示,運用AI技術做心房顫動和頸動脈狹窄篩檢,能夠將中風的防線往前推動,及早發現中風高風險群,進行有效管理治療,亦能夠增加患者的康復機會,減少家庭社會的困擾與負擔。
然而,AI再進步仍需搭配衛生教育。高明見強調,中風防治的基礎仍在於控制三高、健康飲食、規律運動與定期量測血壓等。雖然腦中風的可怕與危害廣為人知,但是根據衛福部近年來公布的統計資料發現,腦中風的發生率仍然沒有明顯降低,因此推廣民眾認識與瞭解腦中風有關的防治常識相當重要。(陳瑀倫)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