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國小營養午餐10年來支出86億元,其中水果占13億元,議員洪婉臻11日指出,如芭樂、百香果需刀子裁切,學童才有辦法食用,要求北市教育局研議增設截切水果選項。教育局回應,必須考量水果截切後易氧化、維生素C流失與保鮮時間短、微生物繁殖等食安風險,將邀集各校討論可行方案及試辦模式。

洪婉臻昨在議會教育部門質詢指出,學校午餐時間只有25至30分鐘,學童要打飯菜、食用餐點、整理餐具再加上吃水果,時間根本不足夠,此外,台灣是水果大國,但多數水果不會出現在營養午餐裡,當季水果約有19至23種,學校通常只提供6至10種,有些水果如百香果、芭樂,由於沒有器具截切以致沒辦法食用,讓孩童「看得到吃不到」。

洪婉臻表示,部分水果在沒有刀具可裁切的情況下,沒辦法食用通常最後會被孩童「創意處理」、帶回家或放在書包裡忘了拿出來,據她了解,有學生將吸管插在百香果裡,或拎了一大袋同學不要的水果帶回家給父母處理,甚至是塞在書包被壓爛、腐爛,還有學生因去皮困難,最後直接丟進廚餘桶。

她說,為讓孩童營養更均衡、選擇更多元,教育局應研議營養午餐增設截切水果,同時也要選擇環保材質盛裝,如果執行經費窒礙難行,可先從小學開始試辦。

教育局回應,營養午餐依教育部「學校午餐食物內容及營養基準」為依據,以每天供應1份水果為目標、採用當季食材,以方便學生食用為原則,配合學生年齡及食用狀況適度調整供應,並加強食農教育指導學生認識水果及食用方式。

教育局長湯志民表示,對於提供孩童多樣、方便的營養午餐水果吸收營養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提供截切水果的建議會研議辦理。

教育局指出,因學校午餐供應尚需考量「水果截切過程易導致氧化」、「維生素C流失與口感變差」、「截切後保鮮時間短」、「冷藏保存與快速配送」、「微生物繁殖與食安風險」及「包裝材質若為一次性塑膠恐增加環境負擔」等因素,將邀集各校討論可行方案及試辦模式,同步詢問團膳業者有關冷鏈、保存、食安、環保包裝等議題。

#試辦 #截切 #方案 #食用 #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