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頭亞馬遜在10月28日宣布裁減約1萬4000名員工,裁員集中在人力資源、AWS(Amazon Web Services)營運和Alexa語音團隊等部門。這個數字比早先媒體預估的3萬人要低,雖然官方仍未發布正式公告,但裁員確實已經發生。對亞馬遜而言,這不光是成本削減,更是一次生產邏輯的深層轉換。

在這波轉型背後,亞馬遜重新定位自己,不再甘於做個雲端基礎設施的提供者,而是穩固AI時代的戰略核心。就在裁員消息公布後1週,AWS與OpenAI對外公開簽署一項金額約380億美元,為期多年的雲端運算合作協議,改變OpenAI對微軟Azure的獨家依賴。業界普遍視此為OpenAI「去單一供應商化」的里程碑,同時讓AWS瞬間躍升為全球AI算力樞紐之一。

正因如此,這回亞馬遜大規模裁員,自然可連結為立足於市場擴張下,釋放出傳統人力,集中資本打造AI驅動運算基礎的人力重構。於是,那些曾是核心的專業,現正被時代稀釋。在這次裁員名單中,不乏當初挖角自谷歌與微軟的頂尖工程師與AI專家,他們的專業養成於生成式AI出現之前,與新時代的工作方式逐漸脫節。尤其在人力資源部門,標準化的招募與培訓流程,幾乎全數可被AI取代,這些長期靠「經驗」為本的角色,如今反而成為負擔。

這種結構轉變,並非亞馬遜獨有。Meta裁減了AI超智慧實驗室約600名員工,微軟年初在遊戲與雲端部門裁員近萬人。僅僅2025年前10個月,全球科技業裁員總數已超過17萬8000人。矽谷首當其衝,AI正在重寫勞動市場的基本結構。Meta創辦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承認,AI已取代多數初級程式設計師,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要求工程師全面使用AI輔助編碼,科技女股神凱西.伍德(Cathie Wood)預測AI將讓全球GDP成長率翻倍,而特斯拉的馬斯克(Elon Musk)更描繪出「無限經濟」藍圖。繁榮背後的代價,是企業利潤節節上升,傳統工作卻在加速消失的「無就業成長」。

面對這樣的時代轉向,我們勢必也要學會重塑自己,懂得結合「演算法思維」、「資源協調」與「資料洞察」等能力,不被AI取代,並成為AI價值鏈的一環。

轉型必然伴隨陣痛,若能像亞馬遜一樣,把裁員視為轉機,人人將AI當成槓桿,這場浪潮最終不會是淘汰,而是重新定義生產力與人類角色的契機。(作者為富瑜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裁員 #角色 #轉型 #時代 #A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