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邁向淨零碳排發展,風力發電成為再生能源的關鍵之一,但也伴隨著各種疑慮,風機是否會干擾生態?會不會影響畜牧業?會不會干擾地方居民的作息?針對此一問題,台灣綠電應用協會於10月28日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中,舉辦沙龍對話,邀請中興大學獸醫學系教授莊士德從國內外科學角度分析顯示,陸域風機與乳牛繁殖性能或健康目前並無證實有直接關聯,臺中市大安區龜殼里里長更帶來30位里民到場,現身說法龜殼里如何因陸域風機的開始建設,帶來社區共榮的轉型過程。
臺中市大安區龜殼里長洪正義從歷史說起,龜殼位於大安西側,緊鄰海岸線,地形微隆如龜殼,舊稱「龜殼庄」。全里面積約3.38平方公里,由於地勢開闊、海風強勁,長年與風為伍,成為適合發展風能的天然基地。早在民國九十一年左右,開發業者就曾率先來訪,希望在此建立風場。當時居民雖然在媒體上聽過「風力發電」這項技術,但對實際設置仍心存疑慮,里長說:「我們擔心噪音、擔心污染、也擔心會不會影響生態。」,但在企業專業團隊的耐心解說與外國實例數據的佐證下,居民在半信半疑下決定給風機一個機會。
龜殼生態公園 與風機結合
「如今,這些風機在龜殼生態公園內運轉超過十多年,事實證明當初的疑慮是多餘的。」洪正義指出,目前達德能源在龜殼里設有四座風機,幾乎沒有噪音,也沒有污染,對周邊的動植物影響極小,相反地,因為風場的建設與公園改造,大安龜殼生態公園以生態復育成為地方重要的觀光亮點。
早期的龜殼里以漁塭與閒置地為主,地方發展相對停滯。洪正義說,2003年,在地方與政府共同努力下成立了「龜殼生態公園」,成為社區營造的重要起點。到了2009年,第一座大安15號風機於公園內建置,象徵風能正式進入社區生活。臺中市政府協助公園改造,達德能源則每年贊助龜殼里經費,並提供就業機會。改造後,公園內記錄到超過三十多種濱海植物,隨著生態復育有成,龜殼逐漸轉變為結合生態保育與再生能源的「綠能生態亮點」,吸引外地遊客前來參訪,讓這個地勢低窪、靠近潮間帶的地方,成為「全台唯一一座會被海水淹到的公園」。「別人要去大陸看錢塘大潮,我說不用,我們龜殼的潮水就很壯觀」,洪正義里長很驕傲地說。
風機啟用後,龜殼公園不僅生態復育成功,更成為觀光新據點,達德也在這裡成立臺灣首座以「風能」為主題的環境教育中心。臺中市大安區龜殼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泰源說,「風力發電零碳低噪音,為地方帶來的改變有目共睹,我們都非常支持。」龜殼公園已成為在地生態教育廣場,除了社區,許多學校、公司、團體與民眾都來此參與體驗課程,讓更多人能近距離了解風力發電與環境永續之間的連結,也為社區帶來參觀人潮,「現在公園辦的活動都非常盛大,許多大型活動像11月2號臺中市政府主辦的野餐日,也都在此舉辦」。
讓能源轉型 從口號變行動
「以前對能源轉型的概念都感覺有點抽象,覺得那是政府或企業的事。」臺中市民政顧問劉金英說,透過達德能源和龜殼里的合作,讓人體悟到,綠能不只是風機在轉,更能帶動環境變乾淨、地方變熱鬧。這幾年不論是社區活動、環教課程,甚至學校小朋友上的再生能源課,都讓大家慢慢了解「永續」其實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現在每年的淨灘活動,參加的人越來越多,「風機不只是發電,也讓能源轉型從口號變成行動,讓我們的社區真的往永續這條路一起前進。」。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