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次檢視它與歐盟的關係是在1975年,甫加入歐洲統合兩年的初期參與階段。不同於今日公投對英國與全球市場所造成的大震盪,彼時的公投是在相對理性與國際社會相對平穩的環境下舉行。2016年的公投則相當不同,它不僅是在歐洲統合危機不斷出現之際,亦在國際經濟尚未確認復甦的脆弱時刻,它因此牽動著歐美各大經濟體的神經。

英國歷任政府對於參與歐盟的必要性,長久以來一直是沿著經濟理性所展開。她之所以選擇參與歐盟並不是基於他們對歐洲統合的終極目標──「更緊密的聯盟」有所認同與承諾,也不是基於他們對於建構一理想歐洲的藍圖想像,而完全是基於經濟上的必要性。

一方面,他們受到龐大歐盟市場的吸引,另一方面,他們也擔心若不加入,必須承擔失去市場接近性的競爭壓力。 換言之,參與歐盟僅僅是一個促進經濟成長與繁榮的手段,歐洲統合的終極理想對英國而言,本身並不是一個可欲的目標。

綜觀英國參與歐洲統合的歷史,當參與歐盟所能提供的經濟利益是十分確定時,她就選擇支持與加入;當經濟利益並非顯而易見,或是可爭議的,她就選擇暫時不加入或考慮退出。英國尚未加入歐元,以及在歐債危機、難民危機之後舉行脫歐公投,都是在此一脈絡下的產物。

這樣的經濟動機與需求使得英國支持參與歐盟的民意始終是隨著國內、外經濟情勢的變化而起伏變動,而不如德、法等國般的穩定。相反地,脫歐陣營則多能以保護主權、民族主義等意識型態的訴求,形成穩定而堅強的民意,甚至在歐盟不斷出現危機之際,快速地增加支持者。

然而,2016年的公投活動卻出現兩個不同於此一歷史脈絡的新發展。首先是公投活動發生了震驚英國舉國上下的國會議員槍擊案,在槍擊案發生之後,留歐陣營終於能跳脫過去僅能以沒有溫度、缺乏感情的經濟理由與數據爭取理性支持的窘境,而能改以訴求「愛、包容、關懷」等這類價值型的理由,重新賦予參與歐盟的意義。

根據歐盟經驗,會員國若是以價值型的理由與動機參與歐洲統合者,則其對歐盟的支持較為長期與穩定,如德國。其次是在蘇格蘭獨立公投之後,參與歐盟不再是一純粹的經濟議題,而是攸關國家團結與完整的高度政治性議題。

以比利時的經驗而言,其參與歐盟對該國維持荷語區與法語區的團結至為重要,也因此比利時一直是歐盟堅定的支持者。以此觀察,續留歐盟在此次公投活動中被連結為英國聯合王國的完整與團結,是英國在參與歐盟的論述上一大質變與進步。

不論今日公投的結果為何,英國與歐盟的關係都進入一個新階段。被賦予了人道價值與國家團結意義的歐盟議題,是此次不幸染血的脫歐公投中,出現的銀色曙光,這樣的轉變或有機會帶領英國的歐盟之路走出不同於過往的新脈絡。

(作者為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

#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