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關注國史館限制陸港澳學者調閱資料之事,此事令檔案利用最多的史學界人士反彈甚大。檔案開放運用要回溯到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由於大革命推翻君主專制政權,但對於國際檔案界影響深遠的是檔案由不開放,轉型正義為應公開給全民閱覽使用。此舉看似平凡,但卻影響日後世界各國檔案由封閉、不開放轉型為應公開予全民使用。
原本國史館在檔案的開放利用是被國內外的學者專家所稱頌的,包括蔣中正總統檔案在內,在該館都可以開放查閱與利用。但如今,換了政府也換了腦袋,原先比檔案管理局還方便利用的檔案查閱,在「轉型正義」的旗幟下,由開放檔案運用轉型到檔案查閱不便的地步,簡直是開民主倒車,台灣的奇蹟恐怕又要增加一例。
國史館提出要依照國內檔案主管機關──檔案管理局的相關法令,如:《檔案法》、《個人隱私法》、《政府資訊公開法》、《國家機密保護法》等相關法令,但以個人的觀察,這都屬於過度的擴張解釋。《檔案法》第22條已規範:「國家檔案至遲應於30年內開放應用」,第18條也有規範檔案拒絕閱覽的七項條件,這兩個條文都朝向正面、積極開放的立法角度出發。
國史館保存的民國檔案大都已超過30年的年限,也極少檔案會涉及國家機密、犯罪資料、工商祕密、人事及薪資等資料。如今憑藉新任館長一己之私,即可決定檔案開放與否的生殺大權,豈不貽笑大方,讓國際人士如何看待這個今年5月才剛執政,號稱要轉型正義的新政府?
真理愈辯愈明,真相愈揭露愈透明。以前民進黨還可嘲諷藍色執政時代有何檔案未開放,今日綠色執政更應該有開闊的胸襟,讓檔案完全開放給民眾應用。
撇開相關法令不談,國史館單獨對陸港澳學者設限,就是非常明顯的意識型態作為,不但損人不利己,也是非常沒有史識的作風。學術自由、資訊開放早已是世界潮流,國史館抱殘守缺的作法,只會對民主化的台灣帶來負面形象而已,而且不讓大陸學者接觸真實的史料,吃虧的會是誰?
在此呼籲國史館能夠懸崖勒馬、回頭是岸,回歸200多年前法國大革命時代的精神,檔案屬於全民所有,自應開放給所有人使用。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