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蔡政府在短期內聲望不斷下滑?其來有自。去年,在執政百日聲望已經下滑17.6%,僅有52.3%民眾滿意其領導國家模式,呈現所謂「死亡交叉」徵兆時,社會輿論再三提及應該傾聽民意,以解決國家所迫切的振興經濟為執政思維。小英政府反向而行,不但沉浸於掌權的迷惘,而且抱殘守缺已飽受抨擊之理念。
從涉內政策來說,為保障勞工權益,一例一休制度無視個別產業工作型態差異,缺乏彈性引發社會紛擾;為打趴對手,不當黨產追討踐踏法治程序,過度濫權違背憲法精神;為拉平退休所得,年金改革操作世代仇恨,粗糙橫行造成職業類別對立;為合理化同志行為,同性同婚未能考量社會氛圍,假借人權忽略傳統家庭倫理等;加上雄三飛彈誤射、遊覽車重大傷亡事故等,導致民眾對其執政的抱怨不斷升高。
再就涉外政策來看,為滿足獨派理念,採取模糊「九二共識」,造成兩岸關係持續緊繃,波及企業市場布局,甚至引發外交危機;為避免過度傾中,重啟南向政策,缺乏整體策略;為拉攏日美關係,放寬食品進口管理措施,罔顧民眾健康等,加上參與國際組織遭到孤立封殺、漁權談判自我棄守、南海主權畏縮等,使得社會對其執政信心不斷流失。
亦即蔡政府在執政上,因毫無遮掩以「管理者」心態參雜意識型態,投入政治對立性議題操作,而忽略以「服務者」思維解決問題,從事經濟建設規畫。尤其針對台灣已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威脅,包括:國際經濟籠罩保護貿易主義陰霾,台灣經濟如何擺脫困境?全球產業逐漸形成供應鏈結體系,台灣產業如何創新接軌?民間投資意願低迷,如何排除投資障礙?青年陷入低薪工作貧窮,如何創造高薪就業機會?透過前瞻視野,未雨綢繆構築未來願景,務實規畫發展藍圖。
往者已矣,來者可追。面對已發展成熟的台灣社會,當執政者罔顧民眾迫切需求、流於偏聽,當執政者好官我自為之、裝聾作啞,其聲望豈能不下滑?由於未來台灣仍面對著許多嚴苛環境挑戰與威脅,是危機、卻也是轉機,期待小英政府能夠將宋太宗《戒石銘》「爾俸爾祿、民膏民脂」謹記於心,拋棄一意孤行做法,以服務的思維來替代管理的心態,「有過則勿憚改」。若仍執迷於自我感覺良好,則聲望終將低檔徘徊、難以扭轉。
(作者為現代財經基金會顧問)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