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每次談漲電價只說每度漲多少錢及百分比,從來不提發電成本真正增加了多少。每度電價上漲0.5元及漲幅20%表面上看起來不多,但假設2025年國內總發電量保守估計2500億度,每度漲0.5元,每年發電成本就要增加1250億元。以全國2300萬人口計算,每人得分攤5500元。

但2025年電價「只漲」1250億元也令人不解。今日最便宜的地面型太陽能,每度電躉購費率約4.5元,離岸風電更高達6元,以綠電取代400億度核電(每度成本0.9元),每年發電成本即將增加1600億元,高過政府估計的1250億元。這筆天文數字怎麼不是「非核家園」的代價呢?

能源轉型除以綠電代核電外,另外將在林口、大林5部大型燃煤機組完工後,發電占比近50%的煤電,在2025年降為30%,而以燃氣發電取代。過去5年燃氣發電每度電平均成本較燃煤發電約高2元,以氣電取代煤電,發電成本又增加900億元。以綠電代核電與以氣電代煤電,每年發電成本增加2500億元,全國每人分攤11000元,電費將增加40%,而不是沈榮津部長所說的20%,更不是前部長李世光所說的10%。

蔡政府運氣也實在好,錯誤政策因國際燃料價格大跌而未彰顯。去年核一、二廠各有一部機因政治力介入而停機,每年少發130億度電而由燃氣發電取代(綠電還來不及補上),如果氣價維持2014年的高價,燃氣發電每度成本3.92元,發電成本會增加400億元。但一方面氣價大跌,氣電取代核電發電成本降為150億元,另一方面因煤價、氣價都大跌,占發電量最大比例的煤電與氣電成本也大跌,台電帳上反而有大筆盈餘,掩蓋了兩部核能機組未運轉造成發電成本增加的事實。

蔡政府以氣電代煤電政策,也是賭未來30年全球氣價永遠保持低迷,但未來的國際燃料價格誰能預測?將台灣經濟押注於氣價永遠低迷,賭注也未免太大了。

(作者為台灣能源部落格版主)

#發電 #電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