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國府也將長江以北、津浦鐵路以東、黃河廢河道以南地區,劃為「魯蘇戰區」,以于學忠為戰區總司令;江蘇省主席韓德勤與山東省主席沈鴻烈兼任戰區副總司令,分別指揮蘇北與魯南方面游擊戰,計轄第五十一、五十七、八十九軍、新四師、及一個保安師、二十四個保安旅、一個稅警總隊等部隊。第二戰區則是以有力的一部,部署在中條山、太行山、太岳山區,與第一戰區協力阻止日軍渡過黃河,並於晉北向包頭、歸綏方面日軍發動側擊。這些部隊,多次成功牽制與消耗平漢、津浦、北寧、平綏、隴海、膠濟、正太、同蒲等鐵路線附近的日軍。

具國際宣傳意義

一九三九年十月二十九日,國民政府軍委會召開「第二次南嶽軍事會議」,決定是年十一月下旬至次年三月下旬,完成整訓的正規部隊,在敵後游擊兵力的配合下,對敵後目標發動南起廣東北海(今屬廣西)、北至綏遠包頭(今屬內蒙)的全面攻勢行動,置主攻於粵、皖方面,投入兵力約五十五萬人。這就是我們所稱的「冬季攻勢」,也是八年全面抗戰期間,規模最大的一次敵後作戰。其用意在告訴國際,我們不但已恢復自淞滬會戰以來損失的戰力,同時還有採取攻勢的能力;因此,這次的攻勢行動,除了實質的軍事目的外,也具有甚大的國際宣傳意義。

一九四○年六月,是國軍敵後游擊武力全盛時期,計有一百零四萬多人,還不包括各地保安團隊的五十六萬七千餘人在內。當時,除了中條山、太行山外,在平漢、粵漢鐵路以東地區,日軍只占領了一些城市與交通線兩側,其餘廣大的鄉村與山區,都在我敵後游擊武力控制之下,國民政府還在淪陷區的江蘇、山東、河北等三個省,委派了省主席。

當時國軍在敵後的游擊兵力,與日軍戰力相差極為懸殊;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在打一場不對稱武力下的不對稱戰爭。但是,日軍為了應付這支人多面廣的不對稱武力,不得不以重兵投入華北的治安作戰,自然削弱其在華中、華南方面正面戰場的兵力,對其會戰行動產生了巨大不利影響。

根據日方資料顯示,日軍華北方面軍在一九三八年九月至十月的武漢會戰進行期間,一共留置了九個師團、一個騎兵集團(轄騎兵旅團二)、另四個混成旅團的兵力,於華北占領區內實施治安作戰。其中,第五、二十、二十一、二十六、一○八、一○九、一一四師團及第五旅團、騎兵集團,用於對付國軍游擊隊;第一一○師團與第二、三、四旅團,用於對付共軍游擊隊;第十四師團為戰略預備隊,同時對付國軍與共軍游擊隊。

也就是說,在武漢會戰期間,國共兩軍在華北地區的敵後作戰,一共牽制了日軍十個師團以上的兵力,使其無法轉用於其他方面作戰;這就是日軍在武漢會戰後,攻勢明顯放緩,且規模大不如前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自一九四○年十月黃橋事件發生後,國軍敵後游擊武力遭受了很大的損失;到一九四四年四月,日軍發動一號作戰時,只剩下二十七萬三千餘人,除了大別山區外,再也沒有主導敵後戰場、有效牽制日軍行動的能力了。

此時,中國軍隊仍然掌控敵後戰場,只是掌控者已由國軍轉成了共軍。

以游擊戰配合國軍

蘆溝橋事變發生後,中共中央於七月十三日向國民政府遞交「共赴國難宣言」;並依宣言,先後將陜北與江南紅軍,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與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分別納入國軍第二、三戰區作戰序列,投入抗戰。

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二日,也就是陜北紅軍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的同一天,中共中央在陜西中部的洛川縣,召開為期四天的擴大會議,即「洛川會議」,討論發展策略及對紅軍參加抗戰的指導原則。當時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在會中要求,紅軍應該堅持游擊戰爭,避開與日正面衝突,繞到日軍後方去打游擊;主要任務是擴充八路軍實力,並在敵後建立中共領導的抗日游擊根據地。

這些話,經過洛川會議的討論,就成了中共參加抗日戰爭的最高行動指導原則,從而產生了共軍「堅持用游擊戰,配合國軍作戰」的既定方針與戰術原則。

這些話,經過洛川會議的討論,就成了中共參加抗日戰爭的最高行動指導原則,從而產生了共軍「堅持用游擊戰,配合國軍作戰」的既定方針與戰術原則。

九月二十五日,林彪的第一一五師(欠)在國軍平型關陣線以北約二公里的喬溝,伏擊日軍第二十一旅團「大行李」(即後勤車隊)成功後,於二十六日退至五台山區。中共為貫徹洛川會議方針,在山西失手後,將第十八集團軍所轄的三個師,分別向山西東北、西北與東部轉移,開闢根據地。

其中,第一一五師第三四三旅在代理師長陳光率領下(原師長林彪槍傷赴蘇聯醫治),偕同該師政治部主任羅榮桓(中共十大元帥之一),於一九三八年十二月,由山西五台山移往蘇、皖、魯地區發展工作。

一九四○年八月二十日,時值棗宜會戰與豫南會戰之間,中共使用第十八集團軍,結合地方武力,在華北日軍占領區內,發動名為「正太路破襲戰」的大規模游擊作戰,破壞鐵路沿線之軌道、橋梁、車站、隧道。作戰開始時,本計畫動員二十二個團,後因投入部隊迅速增加,故上報中共中央之電報稱為「百團大戰」;這也是八年全面抗戰中,由中共唯一主動發起的一場大型作戰。

百團大戰一直打到十二月五日才結束,根據中共的統計,共進行大小戰鬥一千八百多次,擊斃、擊傷與俘虜日軍、偽軍共四萬五千餘人,作戰地區包括冀、晉、察、綏大部分地區及熱河南部;此對一向採取廣範圍分散布署的日軍造成奇襲,使其蒙受極大損害。此一成果,堪稱豐碩,也是中共抗日的一項光榮戰績,蔣委員長還特別致電嘉勉領導百團大戰的朱德與彭德懷。

百團大戰雖對日軍後方傷害甚大,卻也促使日軍事後採取了激烈的報復行動,包括徹底的殺戮、放火、掠奪,使中共抗日根據地發展一度嚴重受挫。

(待續)

#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