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下旬武漢會戰最後時刻,海軍剩餘艦艇奉命向武漢上游轉進時,日軍出動大批飛機,轟炸這些缺乏防空火力掩護的船隻,中山、楚同、楚謙、勇勝、湖隼等艦艇均遭日機炸毀或炸沉。但海軍仍然奮戰不懈,拆卸船上火砲,用於防守長江三峽;在一九四三年五月的石牌保衛戰中,海軍艦砲陸用就發揮了很大作用。

可歌可泣的一頁

在武漢會戰被日機炸沉的船艦中,尤以中山艦狀況最為悲壯。艦長薩師俊在戰鬥中,身負重傷,寧死不退,隨著他指揮的軍艦,一同沉入武漢金口的長江江底,為中國海軍寫下可歌可泣的一頁。這一天,十月二十四日,正是國軍放棄武漢的前一天。

二○一八年四月十二日,重返抗日戰場小組來到武漢金口區「中山艦博物館」參觀。中山艦吃水八百餘噸,原名永豐艦,建於滿清時期;因為一九二二年陳炯明叛變,砲轟觀音山,孫中山先生偕同夫人避難艦上,所以後來更名為中山艦。

當時蔣介石先生在上海,聞聽中山先生蒙難,就馬上趕到永豐艦,和中山先生同患難;這是兩人建立堅定革命感情,最重要的關鍵。所以一九二四年中山先生成立黃埔軍校,任命蔣先生為校長;蔣先生就率領校軍打敗了陳炯明。那個時候是國共合作時期。

後來國共之間產生摩擦,一九二六年,有一位親共的艦長叫李之龍,想挾持蔣先生上中山艦,要將他帶走,被蔣發覺後反被槍斃了;這時候中山先生已經逝世,第二年四月十二日,蔣先生正式宣布清黨。因此,就史緣而言,中山艦和孫先生,和蔣先生,和中共,都有關係。

這條船很小,在海上不能作戰,抗戰一開始,和她同等級的船大部分都沉在江陰;或許因為中山艦有歷史,所以海軍沒有拿來自沉封江。我在想,淞滬會戰時,日本飛機還沒有轟炸到南京以外地區,後來日本飛機進駐蕪湖,武漢在其作戰半徑之內,中山艦目標大,無處隱蔽,就被炸沉了。

一九九七年,湖北省當局將中山艦打撈上來,經過修復,在原地建立了一座能容下艦身、高大雄偉的「中山艦博物館」,於二○一一年辛亥革命一百週年紀念時正式對外開放,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今天中共已是世界海軍大國,也許不久就會成為世界海軍強國;這艘船,經歷了中華民族百年政治變遷的滄桑,記錄了清末以來被列強欺凌的辛酸,但是現在展示在一個充滿信心、欣欣向榮的新世代中國人面前,更感覺光榮。

赴美接艦 收復南海島嶼

看著中山艦靜靜地躺在博物館內,完全保持原來模樣,供民眾參觀憑弔;艦首仍然掛著青天白日艦首旗,艦尾依舊懸著青天白日滿地紅海軍旗,這就是歷史的真相。我很高興,也很佩服湖北當局對歷史的尊重。

抗戰期間,海軍幾乎犧牲殆盡。除了主力在長江流域,包括鄱陽、洞庭湖區之作戰外,散置於全國各地區之海軍單位亦全力對日作戰。如福建閩江,粵桂西江,浙江富春江、浦楊江、曹娥江、清江、椒江、甌江、飛雲江、鰲江等,均以海軍船艇、要塞砲隊及佈雷隊,擔任防禦、突擊及伏擊作戰任務。雖然戰果有限,但代表了我海軍官兵奮戰到底的愛國精神。

抗戰末期,海軍招考青年從軍,成立「新海軍」,並於一九四三年分赴英、美受訓。一九四四年,依美國《租借法案》,派遣官兵赴美國接艦;於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四日,在邁阿密接收了太平、太康(以上為護航驅逐艦);永興、永泰(以上為巡邏艦);以及永勝、永順、永寧(以上為掃雷艦)等多批軍艦。

惟當時日本已戰敗投降,次年返回國門,加入新海軍行列後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接收我國南海島嶼。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國民政府海軍人員乘坐永興號軍艦,登陸西沙群島中的最大島,並以軍艦之名為該島命名;這就是現在「永興島」的由來。另外,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國民政府「太平號」軍艦登陸接收南沙群島中面積最大的島嶼後,亦以軍艦之名為該島命名;即「太平島」。從此以後,國民政府即駐軍於此,島上有淡水,並建有機場,為中華民族守護著固有疆土。

近年以來,菲律賓、印尼、越南等國不斷覬覦我南海島嶼,美國也積極介入,加上附近發現蘊藏豐富石油,使當地屢成引起國際糾紛與衝突之海域。當此波濤洶湧之際,國軍堅守太平島,自具有捍衛中華民族南疆「中流砥柱」的戰略價值。

(待續)

#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