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運安會才公開普悠瑪事故的完整報告,旋即台鐵又有斷軌事故被檢討,台鐵必須針對過去發生的行車安全事件與事故,利用完整數據分析的結果進行徹底的診斷與檢討,並將安全管理制度有效落實至最基層,確保第一線行車人員能確實執行營運安全規章,才能提供國人一個安全、舒適、可靠的行車服務。
在普悠瑪事故之後,台鐵已推動許多行車安全之改善作為,包括:比照航空業導入安全管理系統(SMS)、修訂行車安全各項規章、列車汰舊換新,與中科院合作研發ATP限速備援系統等。但是由上而下的安全管理系統,也必須有基層的行車人員來加以落實。基層人員如列車維修人員、道班、司機員、值班站長、調度員等所察覺的潛在風險,要能建立一合理的通報管道,讓主管階層能快速掌握。
制度設計上可提供誘因,鼓勵基層行車人員針對虛驚事件(near miss)主動通報,且不會被進一步究責。在組織垂直面,台鐵主管除了要讓基層能了解台鐵的安全目標外,也要讓基層的行車人員能夠認同安全價值對台鐵之重要性。在組織平行面的安全政策推動,運務、工務、機務及電務各單位對於安全政策執行的協調與分工也要很順暢,才不會在單一環節的系統安全出現破口。
此外,也應更積極導入自動化的軌道檢測設備,來協助基層人員判斷軌道不整或是裂縫的潛在風險。可利用軌道檢測車進行較精密且完整的軌道檢測,雖然目前台鐵軌道檢查車遲遲無法驗收使用,但仍可利用裝設在工程維修車,或是一般列車上的巡軌儀器來進行軌道檢測,以提早發現異常的行車風險,並透過自動連線至維修管理資訊系統,而不是由人員通報,讓工務維修部門能盡速趕至現場,進行臨時補強措施,如魚尾鈑加固,之後並確實完成修復。運務部門也可在掌握訊息後,考量讓行車降級運轉的可能,調度總所也都能有效掌握後續列車的因應與調度處理。
就維修策略而言,列車及軌道系統維修似應更強調預防性維修之落實,而不是只有利用修正性維修,等到軌道出現裂縫或是異常,才進行標準作業程序應變的處置,若處理時效性沒有掌握好,就會有行車安全的疑慮。因此必須防患於未然,透過列車及軌道系統相關元件的可靠度資料的建立,設計安全風險之前置指標 (leading indicator),能夠提早偵測異常,進而提早更換元件與處置。雖然強調修正性維修會導致整體維修成本的提高,但安全之提升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
台鐵的改革千頭萬緒,然而確保行車安全是台鐵重中之重的任務,畢竟每日服務超過60萬旅運人次,台鐵所欠缺的不是責難,而是給予基層行車人員現代裝備及精實的訓練,才能讓台鐵行車安全能有效升級。短期而言,應全面檢討軌道巡查及檢修作業流程通報機制、軌道維修人員之訓練,並盡速導入巡軌儀器。長期而言,也應檢討及調整基層行車人員的待遇及工作條件,讓新人願意進來,人才也願意留下,才是永續之道。(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