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16日出席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訪問節目「CNN Presidential Town Hall with Joe Biden」國內多將焦點置於拜登所言「中國大陸將因人權問題招致反彈」一事上。事實上,中國問題僅是拜登在闡述移民政策時,一時將「一胎化政策」(One Child Policy)口誤為「一個中國政策」(One China Policy),主持人因而追問的小插曲。
談及為新疆、香港及台灣發聲部分,由於拜登未清楚說明完整句子,外界一度有不同解讀。隨完整版講稿及隨後的報導刊出後,根據前後文,確實可以判斷拜登想表示美國不會不關切中國在香港、新疆及武力威脅台灣行徑,同時也呼籲,美國是會在相關議題上發聲的。
然而,鮮少有人注意到,拜登在提香港、新疆及台灣問題時,特別先提到了中國的歷史。拜登說,如果熟讀歷史,中國在受外國勢力侵擾後,始終沒有完成統一。這樣的話,大陸官宣系統提過千遍萬遍,卻從未從美國領導人口中說出。
從歷史出發,比起嚇阻,拜登更像在告訴北京,我理解中國步履蹣跚的歷史、知道國族主義對於統一復興的急切、曉得北京領導人被賦予的期待,但作為美國總統,我必須捍衛人權價值,咱就各退一步吧。「習理解我在說什麼的」以一句「he gets it.」拜登如是說。
華人社會有句老話「事緩則圓」,在美國兩黨幾十年來只在中間偏左偏右調整的溫和政治環境從政50餘載,拜登深諳政治是一門對話與取捨的藝術。兩位久經官場的領導人,並非只是臉譜式的人物,拜登提到了與習在兩人皆是副總統時的會面、講到了橫越1萬7千里的初識,美中之間,有拳頭,也有溫柔。構築在核心利益的諒解,拜登的動之以情,正有可能是10日晚間拜、習首次通話的真實內容。
現實主義在描繪國與國之間的互動時,多關注權力關係對於國家行為的影響,悲觀地強調民族國家之間的利益爭奪。然而就如論語所云:「君子和而不同」,人與人之間可以相互體諒,緊密交織的國際社會也未嘗不可,領導人的理智可以是算計,也可以是合作的濫觴,如此求同存異的想像是國民黨一度高喊的「戰爭無贏家,和平無輸家」;是習近平向川普說的「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也是布林肯一再強調的「美中關係有對抗競爭也有合作」。
可以預期的是,未來美中關係不再只是政治算計,還有領導人之間的直接溝通,這也將為兩強權提供投資自身的迴旋空間。當美中關係不再由衝突與相互刺激組成,蔡政府是該好好思考,台灣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作者為國會助理)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