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及其國安團隊,於3月中旬開始啟動他上任後的首次印太外交列車。在列車停留的每一站,幾乎都觸及「台灣問題」,尤其看到中美雙方外交高層在安克拉治演出針鋒相對的那一幕,開場白就提到台灣。但台灣的角色似乎只是一名局外人,而且還只能做「觀棋不語真君子」,這就是台灣今天面臨的外交處境。
談台灣處境離不開中美關係。無論是美國對中共採取的「圍堵戰略」,或是中共為此進行的「反圍堵戰略」,台灣都無法在中美這場「圍堵和反圍堵的鬥爭」中置身事外;但兩岸不相往來,台灣在「出局」的情況下,甚至有可能淪至「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下場。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最近接受BBC專訪時的談話,讓我感同身受。李顯龍認為,新加坡在與中美這2個經濟大國和政治大國打交道時,「核心考量」是:第一,應符合新加坡的利益;第二,要理性評估形勢,並作出判斷;第三,須團結民眾,並說服人民相信,政府採取的是正確行動。
我引述李顯龍的觀點,是因為台灣的內外處境與新加坡類似,都以華人社會為主體,且都在強鄰環伺之下,被大國視為「兵家必爭之地」。從新加坡獨立建國開始,李光耀先生就為星國構建了一套「生存政治」的藍圖。我認為,李顯龍已善加運用他父親留下的這筆重要「政治遺產」。
今天台灣執政者面臨的考驗,若與星國比較,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兩大之間難為小」,台灣處在中美戰略競爭之下,領導人的「核心考量」是什麼?我認為李顯龍提供的答案,正是今天台灣存在的難題。
首先談國家利益。美國學者杭亭頓曾說:「國家利益源自國家認同」,而認同危機正是台灣的「阿基里斯之踵」。蔡英文總統雖強調建立「台灣共識」,但只有當台灣人民知道「為何而戰」、「為誰而戰」,台灣才有建立共識的可能。
再談理性評估。也就是不以個人的主觀意願,來評估客觀形勢的變化。理性評估要經過「事實判斷」、「價值判斷」和「後果判斷」的過程。台灣有些政治人物,寧可「不問蒼生問鬼神」,甚至還需要網紅為其政策背書。
最後談團結問題。我們常說團結就是力量。拜登上任後,強調以提升美國的競爭能力為首要課題,當務之急就是彌合美國社會因2020年總統選舉產生的巨大裂痕。台灣實施民主政治,一次選舉過後就出現一次新的社會分裂。列寧說「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以「顏色」區分敵友,是當前台灣最嚴重的內憂。
未來4年將是攸關台灣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時刻,台灣能否趨吉避凶,新加坡的「生存政治」值得借鏡。(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