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物流,同樣地運用在產業零組件的生產裝配上。長三角、珠三角的產業鏈,尤其珠三角,經由完善的交通配送系統,物聯網的數量品類控制、配送,已建立起上下游零組件,生產或供應零庫存的目標。這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建立的供應鏈。

比薪資更重要的成本

中國大陸固然必須面對日漸增加的薪資支出,以致提高生產成本;但是完整的供應鏈,精細的分工,所爭取到的時效,所降低的成本,加上足夠資質的作業員,以保持產品的良率,才是企業經營考量的真成本。否則,再低的工資,不正常的作息就業習慣,無法保持產品良率,再加上缺乏產業鏈供應的效率,付出的成本,更高於薪資的差異。

一樣的產品,中國大陸的成本,硬是低於其他地區;一樣的工人,義務教育普及的中國,更能提供可訓練的熟工,創出良率更高的產品。更重要的還有人數龐大,源源供給的工程師。大陸每年理工科畢業的準工程師人數,超過美國、日本、歐洲及印度的總和。一位在大陸設廠的台商說:「印度每年度的工程師數量,都應付不了我公司的需要。」可為佐證。

產業的成長,可吸收全球資金,再加上中國的高儲蓄,可提供充足的國內資金。在中國大陸發展,不會欠缺資金,更重要的是,還有不斷擴張成長的市場。

二○二○年,受疫情影響,消費市場受創,但至少到了二○二一年,消費市場將達四○兆人民幣,這絕對是世界第一大消費市場,將是美日的兩倍量,而且大量噴發、多點噴發。

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企業家逐利而來去,可以想像全世界最大的需求者、供給者,及最高效率提昇的三大動力,中國必然產生極大、極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依聯合國分類,工業大類四一項、中類二○七項、小類六六六二項,中國大陸是全球唯一,擁有完整產業類別的國家。我們似乎可建構以下的藍圖:

「工業類齊全」+「完整產業鏈」+「超大規模」+「超高效率」+「超低成本」+「充分人才」+「市場成長」+「資金充裕」=充實的經濟活力。

這些條件總彙於一國者,唯中國也。

發展優勢

中國仍是一個開發中國家,超大人口的消費市場及生產力,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但再大的總量,除以十四億人口之後,和已開發國家相比,仍有一大段尚須努力的目標。假設有朝一日,中國人平均擁有的生存、生活綜合條件與發達國家相差無多時,乘上十四億,那又是另一個令人多震驚的總量。這就是今天中國的實情,也是明日中國的可能。

一、極大尚待發展的時空優勢

◎時間優勢

以北京規劃的目標為例,從二○二○年開始,到二○二五年,五年內由生產大國邁向生產強國,產業由量到質的提昇。以產業的轉型,產能的外移(溢)二大項,就有極大的施展空間。再用十五年的時間,於二○三五年進入已開發國家;三十年的時間,於二○五○年,達到現代化強國。即你我可預見的未來,至少再經歷三十年的發展,才能將十四億人口大國,達到較成熟的目標。這三十年,就是發展的時間優勢。

就目前而言,大陸絕不是「厲害的我的國」,對內仍只是社會主義發展初級階段,對外則是,最大最強的開發中國家。不論對內對外,都要靠時間累積實力,以達目標。換言之,擁有三十年不斷成長上升的過程,就是時間的優勢。

◎空間優勢

沿海省份,北、上、廣、深是璀璨的明珠,但與世界諸多發展成熟的大都會相比,如日本關東地區的東京、關西地區的大阪;美國加州洛杉磯、舊金山、紐約州紐約、德州休斯頓、法國巴黎、英國倫敦,北、上、廣、深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尚待努力開發。

與美、日、德相比,中國大陸的發展空間,有廣闊的中西部,有與東協鄰近的東南部,而且國內尚有數不清的二線、三線城市、城鄉地區;可知尚待發展的空間,說有多大,就有多大。

總之,未來三十年以上的時間長度,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廣度,足供有意有心者,努力揮灑。

(待續)

#中國 #發展 #優勢 #時間 #史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