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來美國讀書的時候,在周末收看電視國際頻道中發現有一群自稱Hmong的亞洲部族,他們穿著的傳統服裝很像台灣的原住民同胞泰雅族,這引起了我莫大的興趣。隨年歲增長,始瞭解到Hmong族正是苗族分支的別名,而泰雅族人與苗族經過歷史學者李敖先生的考證,在數千年前竟是出自同源。
苗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自古就與漢民族有著千絲萬縷的緊密關聯。很多歷史學者認為苗族正是和黃帝公孫軒轅氏,在涿鹿對戰的蚩尤後人。在明朝末年時,當局為了區隔「生苗」(簡言之,不願屈從朝廷的苗人)和「熟苗」(歸順朝廷的苗人)的部落,首先在湖南省和貴州省交界的山區建立一道長約一百九十公里的邊牆,力行「蠻不出境,漢不入峒」的消極隔離政策。
邁入十八世紀末,苗族同胞不滿清政府的高壓統治,展開了長期對抗。由於苗族好漢是山區最佳的游擊戰士,奉行「官有萬兵,我有萬山,其來我去,其去我來」的鐵律,苗軍來去無蹤,飄忽不定,時而化整為零,時而合零為整,著實讓清朝官軍防不勝防。最後清政府效仿明朝的戰略,增修以明朝為基礎的邊牆,斷絕苗族戰士神出鬼沒的伏擊,從而也徹底切斷苗部對外的貿易補給線。故而在現今的華夏大地,歷經戰國、秦、漢、隋、金(金國的西北邊牆)、明,清所構築整修的萬里長城防禦系統之中,唯一位在長江以南的就是這條南北走向,替中央當權者封鎖抵禦苗族的「苗疆長城」。
苗族在清廷堅壁清野的戰術堅持下,一部分族人順服清廷,其他則在部落首領的率領下,向南翻過了廣西省境的十萬大山,離開國境線進入了現在越南北部、寮國(又名老撾)、泰國、緬甸交界的山區,他們擺脫了當時中原帝國的迫害,在中南半島北部山區的新家開啟全新的農耕生活。
時序游移到一九六○年代初期,越戰方興,最初決心剷除在東南亞國際共產勢力的美國政府,看上了堅決反共的寮國苗族王寶將軍(Vang Paul,其姓氏的拼法為Vang,就是漢語中的王姓)。時稱「苗族雄獅」的王寶將軍帶領著血液中富有游擊英雄基因的苗族戰士,接受美國CIA中央情報局直接的軍事援助、訓練和指揮,他們與東南亞共產黨部隊交火保衛家園的戰果讓美國政府非常滿意。可是獨木難支,局部的勝利並無法挽回整個越戰的頹勢,一九七五年柬埔寨、越南、和寮國相繼淪陷於共產政權之手,王寶將軍的殘部協同部分族人,撤退到湄公河西岸仍屬於寮國國土的狹長帶狀地區,和穿越進入泰國北境的金三角地區,繼續負隅頑抗多年。當時苗族的反共軍事據點,正巧和已化作「泰北山區民眾自衛隊」原屬李彌將軍的國民政府泰北孤軍部隊的防線,在泰寮邊界間僅僅隔著山頭相望。
後來在王寶將軍與美國政府的斡旋之下,美國同意將這些已被泰國境內難民營收容的苗族難民,以及仍在寮國邊境抗爭的苗族戰士,接運到美國大陸重啟生活(注:他們的命運比滯留泰北的國軍孤軍和華裔難民們好多了!)。王寶將軍自然就成為現今近三十萬北美苗族的海外精神領袖。不過旅美苗族在英文中是以Hmong族自稱,越南人將他們稱為「赫蒙族」,可是一旦略去H的發音僅發出「Mong」的話,這跟來自北方語系的國語(普通話),將「苗」族發為「Miao」而言,相去不遠,聽來像是方言之間的語音分歧,當然也有人將這族群翻譯成蒙族。而且這群苗族人士在美國主要分佈在明尼蘇達州和加州,他們人數並不算多,卻團結一致保存苗族文化,建立了專屬的苗語學校和媒體,我先前住在加州的時候,正是收視了苗族電視台的節目,才激起了研究的興趣。
曾經有一名越南同事,在一九七五年越戰結束之前,曾服務於南越阮文紹政權並官拜上尉突擊隊長。他經常受命巡邏接近北緯十七度線附近的越南和寮國山地邊界,他們的分隊偶有機會和寮國的苗族戰士在邊界小規模駁火。我笑問這兩者均屬親美的反共聯盟武力,幹嘛還那麼較真?越南同事回以各為其主,乃職責所在之故!
後來我總算遇見一位源於寮國的苗族人士,他姓Yang,我的理解正是華夏民族的「楊姓」,我也藉由他處證實了離開華夏故土兩百餘年的苗族人士,依然完整保留了他們千餘年前即導入使用的漢族姓氏,只是有些英文拼音因苗語發音差異,而與普通話/國語羅馬化的姓氏發音略異。Yang先生的外型特徵與我們漢人無異,他也洞悉祖輩來自北方的華夏故地。他告訴我二○一一年王寶將軍逝世後,王夫人在苗族的地位仍然非常崇高。他很無奈地表示,固然王寶伉儷的傳奇在美國苗族社會傳頌一時,但隨著時間推移,新生代併入美國主流社會的浪潮仍是無可抵擋。
隨著冷戰對峙的結束,這群當初跟隨王寶將軍來美的苗族後人,少部分懷揣著強烈的尋根情節,他們瞭解到苗族原鄉是在中國的雲南貴州(當然繼續上溯苗族起源應該源於更北方的地區),待他們實際探訪中國西南時,驚訝地發現當地的苗族同胞在語言、服飾、文化上與自己一脈相承的傳統,竟然是如此地熟悉和親切。
這讓人不禁沉思這支不見容於執政當局的苗族分支,在過往的兩百多年間,選擇不斷地抗爭和遷徙,成為「跨國」的民族。他們由清朝時期的中國大陸,跨過冷戰時期的中南半島,就算最終遠渡重洋來到美洲大陸,還是心心念念戮力保存獨有的苗族身份認同,這份執著令人動容。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