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廠房和其內部熱室是於民國61(1972).4.初步完工。
2.該實驗室之設計/建設技能完全自力。
3.該設施建物現仍位於核能研究所區內。
再處理設施廠內之1米厚重水泥密熱室外的操作正面之機械手和鉛玻璃
1.原物料因有很高放射性活度提煉製程設備均需安裝在熱室內。
2.當時擔任值班工程師者:陳衛里博士、洪聰民博士和郭明朝博士。
熱室內安裝所有製程設備流程示意圖 (參考用)
1.於65.3.開始進行冷/熱24小時分班輪值試俥。
2.期間曾遭遇技術問題詢求國外專家協助未果終靠自力解決。
1977年初美國政府成立專案小組訪問臺灣核設施
(註說:照像建築物背景即為核能研究所用過核燃料再處理設施大門)
左二是美國國務院中國問題專家Burton Levin伯頓·李文(國務務科長)他的左邊是軍備控制和裁軍機構JoorgMenze l,他是美國政府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台灣問 題上的聯絡人。 照片中的其他人員是傑拉德·赫爾弗里希Gerard Helfrich,能源研 究與發展局(現為能源部):Raymond Wymer雷蒙德· 懷默(橡樹嶺實驗室ORNL 所 長多年訪台主要技術專家成員) ;默里·卡瓦納Murray Kavanagh,勞倫斯·利弗莫 爾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Laboratory);艾倫·洛克和迪恩·庫珀Allen Locke and Dean Cooper兩國務院人員。
在美國的壓力下29 March 1977 我被迫拆除該實驗室內設備
用過核燃料再處理設施設備外力干涉後續拆除歷程
1.1977.3.25 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 台灣地區視察員(印尼國籍)到現場查看本所人員將除污後主要設備封存於地下室並鉛封。
2.於1986.4.8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 台灣地區視察員再到現場查看本所工作人員將封存設備取出切割破壞作業情形。
作者感想
1.安全自主 小國很難 !
2.謹以本報告敬念當年追隨感恩的:錢積彭所長、郭載書先生、于世傑先生
3.很感謝全體參與計畫打拼的好夥伴們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