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長吳釗燮23日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專訪,針對大陸軍機擾台表示,大陸的軍事威懾不斷升級,台灣必須準備好,應對可能發生的軍事衝突。吳釗燮的解讀過於冒進,對台灣安全沒有好處。
吳釗燮錯誤解讀中美關係
大陸常態性派遣軍機進入我方防空識別區(ADIZ),但很少跨越中線,更未我挑戰12海里領空,判斷其目的不在挑起軍事衝突,而在宣示立場。惟在「料敵從寬」下,台灣確實須要在兵力整建上,檢視兩岸的軍事動態,進行應有的戰略評估及戰術因應。然而,兩岸軍事力量對比懸殊,2021年版的日本《防衛白皮書》中直言,台海兩岸的軍事平衡已朝對中國有利的方向變化,且差距逐年擴大,日本有必要關注美國對台灣軍售等今後動向。
為求台海和平及穩定,台灣強化對美關係,尋求美國提供台灣建構有效防禦所需的武器雖無可或缺,但如何打開兩岸僵局,重建雙方對話管道亦屬必要。在兩岸不對稱力量下,「以戰止戰、以武止戈」不是台灣應對大陸的方法。吳釗燮言下的「不對稱作戰」應為台灣「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的軍事整備,而不是與大陸拮抗的底氣。
吳釗燮亦知美、日支持台海和平與兩岸對話,呼籲北京「在兩岸之間建立和平、文明的關係,並進行對話,是台灣和中國的共同責任」,「台灣人民想要和平,台灣政府也是一樣。除了和平,我們也希望與中國對話。但跳探戈需要兩方合作,這是當然的」。其實,兩岸關係應非國與國的外交關係,理應由陸委會主委邱太三發言,但吳釗燮常站到兩岸關係的第一線,此道出蔡政府將兩岸關係定位為「外交」的心態,亦為阻斷兩岸對話的主因。
此外,對於蔡政府20日撤回我駐香港辦公室包括代理處長林振宙在內的7人一事,外交部在「臉書」(FB)發文直指,港府要求我派駐香港人員簽署「一中承諾書」,目的在於逼使我方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外交部以戰狼式的口吻回嗆「門都沒有」。囿於「一中承諾書」簽署卡關,駐澳門辦事處亦僅餘1位陸委會官員留守,但「一中」問題未解,在留守官員簽證到期後,駐港、澳辦事處將無以為繼,兩岸關係中最具彈性的台灣與港、澳的官方往來形同中斷。
藉「憲法一中」轉圜兩岸僵局
「一中承諾書」源自1995年香港回歸前的《香港涉台問題基本原則與政策》(錢七條),但過去港府展現極大的詮釋彈性。前陸委會副主委趙建民證實,港府過去對「一中承諾書」只要求處長簽署,但在馬政府時期香港並不執行。若蔡政府願意言行一致,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界定兩岸「一中」,北京何須苦苦相逼駐港、澳人員簽署「一中承諾書」,在馬政府時即無此番要求不是嗎?但此不意味我方當時同意北京所定義的「一中」,兩岸對此心照不宣自可無礙正常交流。
「九二共識」下的「一中」為兩岸對話的共同基礎,無涉台灣接受北京的「一國兩制」統一方案,更不是北京片面加諸台灣的對話前提,因《中華民國憲法》本是「一個中國」。蔡政府若能跳脫意識形態,依憲法界定兩岸關係,應能創造兩岸對話契機,化解大陸「以武謀獨」的指控,降低台海緊張,無須如吳釗燮所言,「對武統做好準備」。
美國總統拜登不以冷戰類比美、中競爭,全球化下的國際秩序重構應非意識形態之爭,吳釗燮以冷戰思維看待中美關係將錯估形勢,貽誤兩岸關係改善。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7屆會議上,中、美在人權議題上交鋒,聯合國成為民主與專制之爭的戰場,但相對於歐洲、加拿大、日本及澳洲等45國批判中國,共65個亞非拉國家及俄羅斯支持中國,挺中國的國家較去年大幅增加19國,其中印太地區除日、澳外,多數國家不表態。此雖不代表民主式微,但顯見美國的印太戰略力有未逮,印太域內國家就事論事,無意捲入中、美對抗,彼此分道揚鑣。
「修昔底德陷阱」絕非中美關係的歷史宿命,中、美應有足夠的外交智慧汲取歷史教訓,順應多數國家的期待,在國際秩序的架構下摸索合作的方式。而日本與歐盟內部亦有主張,應扮演中美中介與協調的角色,致力緩解中、美對立的主張。但蔡政府在「一中」原則上硬到底,放棄「憲法一中」的轉圜餘地,台灣將錯失新冠疫後國際政治、經濟重開機的先機,置國人於兩岸對立的險境。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