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了兩個半月的新冠疫情三級警戒降級了!好不容易,但看看內容,每天靠開店擺攤營生的民眾不禁大失所望,只能無奈地再苦撐。

為何不能解封?中央政府也想;為何只能降級?地方政府也很無奈。關鍵出在,疫苗覆蓋率實在太低,沒有這大的保護傘,貿然放鬆流動管制,住院、重症和死亡率快速上升,拖垮醫護系統,讓台灣陷入疫情以來最嚴重的災難。

地方政府從5月15日全台防疫進入三級警戒以來,都遭遇非常大的民生經濟壓力;眼看著店家一家家關、無薪假勞工人數猛升,更陷入防疫和經濟孰輕孰重的決策兩難。確診人數前兩名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和新北市長侯友宜尤其難為。他們決定先再觀察一週才決定是否准許店內用餐,不難理解。

理性控制不理性是當今全球政治人物必須具備的第一特質。理由是,面對世上愈來愈複雜多變、衝突敏感的重大災難,民衆自認理性,其實,多數人是很濫情。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一再印證的事實。靠選票堆上來的政治人物固然知道,他要做民眾想做的事,也要做領導人該做的事。可是,知易行難。

民主政治之難在於面對災情,選民不是黨派濫情,就是期待政府變成無所不能的上帝。偏偏政治人物又經常濫開支票,甚麼零風險?甚麼清零?都是疫病危機管理中的天方夜譚。何況,新冠是世界首次面對的病毒,它不但很毒、太會變,也太會傳染。偏偏政府和民眾又把它從單獨、絕對的視角來處理,天天報、時時報,好像天下就只剩下新冠疫情這件事。結果,小事,站在政治面前,誰都不願冒點合乎科學、可預期、可管控的風險。

全台防疫要前鋒、中鋒、後衛全隊一起。前鋒,沒有全面普篩把風;後衛,沒有足够疫苗守門;就只能靠中鋒在分流管制上百步穿楊。難嗎!是不容易。雙北市府參考英國、美國、新加坡、日本、冰島和以色列的經驗,抗疫確實得多管齊下。而各國敢於解封的必要條件都是疫苗覆蓋率要達到60%以上,因為,疫苗能使死亡率和染病率大幅下降到流感相差不多的程度。

台灣想解封新冠疫情的難題在感染源不明,無法有效掌控,目前的確診率是個黑數。英國和日本的經驗顯示,人被關愈久,一旦解封,報復性出遊愈高。英國7月19日的解封就是嚴重錯估此一民衆行為。人家還有高的疫苗施打率在護著,台灣得等到十月才能達到防止社群感染的65%的邊線。台英系统動態學者最近替台灣疫情推估,如果八月無疫苗可打,要等九月底才有,一旦解封後的確診率將快速升高五倍以上,達到每日千人的高峰。

現在中央和地方針對新冠疫情,在十月之前,要深切思考和勇敢作為的是,固然解封無望,但在分流管制上如何科學理性地做更大的開放,免得民生經濟和群衆心理遭受不可承受的衝擊,不但得彼此捐棄成見,分工合作,還事不宜遲。

(作者為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解封 #新冠疫情 #降級 #民眾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