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中文教育,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海外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超過2000萬,累計學習和使用中文的人數接近2億。

中文為何在全球受到歡迎?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研究院/華文教育研究院院長吳應輝教授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就「中文熱」發展、海內外中文教育對中外人文交流和文化互鑒的作用等議題作出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國際中文教育有助於促進世界人民對中國的理解,有助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中文走出國門到越來越受世界歡迎,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

吳應輝:中文走出國門一直伴隨著中國歷史發展的各個時期,但幾個重要時期主要在唐宋、明清和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

唐宋時期中文走出國門,是以朝鮮半島、日本、越南大批來華留學生歸國後傳播中文、中國文化,而後形成漢字文化圈為標誌。明清時期,則以廣東、福建等南方省區的大批民眾移民南洋(今東南亞地區),並在南洋形成華人社區,將中文傳播到南洋為主要標誌。改革開放以來,則是由於中國綜合國力的快速提升,尤其是經濟、科技等領域快速發展帶來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需求和「一帶一路」倡議等的實施為標誌。中文價值快速提升,從而激發了世界各國開展中文教學的積極性,許多國家制定了中文教育相關政策,將中文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的基礎教育,主動在各級各類學校開設中文課程。

此外,2004年以來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在世界範圍的建立,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文在絕大多數國家,尤其是亞非拉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傳播。

中新社記者: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意味著什麼?中文在全球受到歡迎的原因是什麼?

吳應輝:一個國家將某種外國語納入本國國民教育課程體系,是該外國語在本國獲得許可的重要標誌,意味著該國已將此外國語納入本國的外語教育體系,並將配置相應的政府資源支持其在本國的教學。

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體現了這些國家對中文的現實價值和未來價值的良好預期,也預示著這些國家的中文教育將獲得更多的政府及社會資源支持,從而使這些國家的中文教育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語言的國際傳播主要取決於國家綜合實力,國家綜合實力主要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其中國家硬實力是語言國際傳播的決定因素。硬實力看得見,摸得著,可以量化,經濟、科技、軍事等都屬於硬實力範疇,經濟可以用GDP等指標量化,科技可以通過專利等許多指標量化,軍事可以用評價各類軍事裝備的數量和先進程度的指標量化。軟實力看不見、摸不著,但人們可以感覺到,如對一個國家形象的好壞可大概作判斷,但很難對不同國家的形象進行量化比較。

硬實力是國家綜合實力的基礎,軟實力附著於硬實力。因此,語言的國際傳播以硬實力作為基礎。中文在全球受歡迎的根本邏輯在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綜合國力持續快速增強,提升了中文在國際合作交流中的價值,學習中文的根本動力,是世界各國與中國開展包括經濟、文化等各領域合作而形成的剛需。中國強大了,中文才會真正走向世界。

中新社記者:語言是瞭解一個國家的最好鑰匙。可否舉例說明,海內外開展的中文教育對促進中外人文交流、文化互鑒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吳應輝: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交流的工具,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心靈溝通的橋樑,也是瞭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王祖嫘、吳有進(泰國)和龍威(緬甸)三位博士關於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越南民眾中文水平對其中國國家形象認知影響的系列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外國民眾中文水平與其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認知呈正相關關係,即中文水平越高對中國國家形象認知越好。此外,高水平中文專家還可發揮同時通曉中文和本國語言文化的優勢,面向本國民眾使用本國語言闡釋中國,面向中國民眾使用中文介紹本國,從而更有效地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互鑒。   緬甸籍博士龍威參與翻譯緬文版《習近平喜歡的典故》,龍威還在緬甸電視台和其他媒體經常介紹中國的經濟、文化等情況。這些案例充分說明,海內外開展的中文教育對促進中外人文教育和文化互鑒都能發揮重要作用,進而有助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新社記者:當下世界面臨疫情挑戰,全球中文教育的現狀如何?有哪些經驗值得總結?

吳應輝: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快速提升,全球中文教育總體呈不斷發展態勢,但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中文教育也遇到一些困難,許多國家中文師資短缺,但中國的中文教師又派不出去,許多學校的中文課程改為線上教學,與線上教學相關的教學理論、方法、資源、設備都面臨許多挑戰。疫情對各國經濟的打擊也波及到中文教育,一些學校開設中文課程的經費難以保障,部分國家因疫情防控關閉國門,也導致中國國內面向外國留學生的中文教育受到影響。此外國際政治對中文教育也產生了局部影響,以美國為代表的極少數發達國家的孔子學院發展受到打壓。

對海外中文教育的支持應分類施策,要區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中文作為外語教育和華文教育。海外華文教育是國際中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構建中國國際傳播等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應進一步加大力度關心支持海外華文教育,力所能及地幫助解決海外華文教育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並給予多種形式的支持。

中新社記者:您對在海內外學習中文的語言愛好者有何建議?

吳應輝:中國將在未來幾年內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懂中文的人必將在未來人生獲得更多機遇,然而學會一門語言需要一定的時間週期,建議有志於從事與中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人搶抓機遇,盡早開始學習中文,並建議一定要到中國學習一段時間,感受、體驗、理解當代中國,並向本國人民介紹全面、立體、真實的中國,增進相互理解和友誼。

(本文來源:中新社「東西問」專欄,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中文 #國家 #教育 #中國 #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