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民調問卷設計往往是計畫主持人潛意識偏見的投射,以至於民調成了特定政黨和政治目的工具,卻不能反映真正的民意。台灣民意基金會最新民調的一道問題,即是一例。

這道問題如是問:「有人說,『兩岸戰爭恐無法避免,一旦開戰,台灣內部親中勢力會作怪,不團結對外,是一大問題。』請問您同不同意這一項說法?」55%贊同、37%不同意。政黨支持者方面,民進黨支持者中,65%同意、29%不同意;國民黨39%同意,57%不同意;民眾黨55%同意、43%不同意;時力61%同意、36%不同意;台灣基進90%同意,只有10%不同意。中性選民,46%同意,33%不同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據此率爾判斷,調查結果,透露了台灣社會內部存在一個既廣且深的憂慮,可稱為「反施琅情結」。

這道問題至少有兩點誤謬。

一、這是道標準的誘導式複合問句。問題先設定一個前提:「兩岸戰爭恐無法避免」,接著,又設定不團結對外的原因就是「內部親中勢力作怪」。受訪者回答同意或不同意,究竟指的是前面「兩岸戰爭無法避免」的敘述,還是後面「親中勢力作怪」的說法?

二、根據上次大選結果,台灣全體選民中支持民眾黨、時力和基進的比例相當有限,基金會的「精準」抽樣竟然可以抽出足夠的三小黨支持者,並精準地分析出他們對特定問題的看法?真可謂從一粒「沙」探索民意了!

假如,問題設計改為「有人說『兩岸戰爭恐無法避免,一旦開戰,執政者會先行搭機離開台灣,不團結對外,是一大問題。」不知道調查結果又會是如何?這樣一個既廣且深的憂慮,是不是可稱為「反阮文紹情節」?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不同意 #問題 #兩岸 #戰爭 #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