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習近平總書記與美國總統拜登在11月16日視頻會晤,這是美國政府換屆後總統首次與中國大陸領導人直接「面對」。這場峰會舉世矚目也引起熱議,兩國元首談完之後會有什麼變化、台灣在中美會晤之後會扮演什麼角色,關切到兩千三百萬人民的生活。回顧上月21日拜登在美國新聞節目上稱對台灣「有所承諾」,但還未滿一個月即與中國大陸元首會晤,美國究竟可不可靠?支持民主台灣的力度有多大?值得我們深思。
從國際關係理論的「修昔底德陷阱」分析,新崛起的大國必然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如此競爭與衝突將無法避免。從中國大陸成為當代世界矚目的大國以來,美國將中國視為潛在的首要威脅便不曾改變,而台灣問題恰恰是中國大陸的痛點,也是可以撬動中國大陸的槓桿。台灣問題作為美國制衡中國的籌碼,必然是以美國利益為第一優先,假設保護台灣安全不再符合美國利益,「當年美國能捨棄大陸與國民黨政府,現在一樣能捨棄台灣與民進黨政府」。
從中美當前的國情形勢分析,顯而易見的美國有求於中國大陸,中美貿易戰以來美國人民的生活物資,從其他國家購買導致經濟壓力擴大、民眾生活品質顯著下降。美國民眾現實的物質生活受到影響,渴望振興經濟的美國更加迫切需要與中國大陸談判,以此作為提升美國低迷經濟的方式。在此背景下思考未來幾十年後的變化,中國與日俱增的綜合國力,以及長期低落的美國經濟,將使得美國更加「畫大餅」的藉由其他槓桿,利用台灣問題作為撬動中國的籌碼,不僅成本低而且成效顯著。
從台灣未來發展的角度出發,民主自由的多元文化價值深入民心,也會知道「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是國際關係的現實,兩千三百萬人民的未來不能倚靠單一外國。從台灣的國家安全角度思考,作為軍工復合體的美國國情,戰爭是企業盈利的手段,只要台海形勢持續緊張,就能迫使台灣不斷向美國購買武器。假設台海最終爆發戰爭,經歷戰爭毀損並在廢墟中重建的台灣,是否符合美國利益?遺憾的是還確實符合美國利益。在廢墟中重建的台灣必然產生歷史仇恨,中國將花費大量的精力維護台灣社會秩序,台灣也就能成為繼續撬動中國的槓桿,而最終受到傷害的是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
台灣是擁有民主價值的公民社會,也能夠容納自由多元的聲音,為了台灣的前途著想,為兩千三百萬的民眾設想,除了一面倒向美國之外,應當可以有自己的其他選擇。台海形勢的緊張與矛盾,對兩岸的經貿往來不是福、對於台灣的繁榮穩定也不是福。台灣的安全穩定以及經濟繁榮,才是殷殷百姓的熱切期盼。美國上個月才說對台灣有所承諾,這個月便與大陸領導視頻會晤,使得美國是否可靠令人擔憂。我們要為台灣的前景留一條後路,台灣人民要自己當家做主不為美國做嫁衣,是為兩千三百萬國民的未來多一項選擇。(作者為國際關係研究學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