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壇元老季辛吉表示,在台灣問題上,當前美中應當通過討論,維持「有意義的一個中國概念」;從當年尼克松訪華與毛澤東達成諒解得到的經驗是,美中領導人應當私下討論他們計劃的共存原則。

季辛吉2日晚間在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舉行的年度晚宴上,在線與美國前駐華大使芮效儉談論尼克松當年訪華,與中方處理台灣問題的經驗教訓時做上述表示。

作為當年打破美中關係堅冰的先鋒,季辛吉回憶起1971年祕密訪華時,中方堅持要按照自己的方案談台灣問題,否則美中關係正常化免談。後來尼克松訪華時見毛澤東,毛澤東在台灣問題上表態,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在解決台灣問題上表示「可以等一百年」,從而在中美建交談判上表現出靈活性。季辛吉說,這意味著毛堅持雙方必須發現方式來使得一個中國原則能夠得以維持。

季辛吉指出,對於雙方當年在台灣問題上諒解的最大挑戰在於,任何一方試圖挑戰這種諒解,如果中方試圖以武力解決,如果美方直接或間接反對中方的原則方案。他說,遺憾地說,這正是現在發生的事情。

「所以問題不在於軍事保證,問題在於中國和美國能否維持基本的概念,通過討論來實現這個目標,維持一個有意義的一個中國概念,而不僅僅是在言語上。」基辛格說道。

季辛吉指出,從當年尼克松訪華得出的經驗教訓是,兩位領導人應該私下討論他們計劃共存的原則,然後指導各自的政府去做。如今共存是一種激勵,因為技術的發展產生一定的約束,同時如果極端地運用這些技術,兩國之間的衝突也會摧毀人類文明的本質。

美國前駐華大使芮效儉在演講中指出,與冷戰時期東西方在柏林對峙不同的是,台灣問題處理不當可能引發美中之間直接的軍事衝突。

芮效儉強調,想辦法穩定台海兩岸關係,非常符合美國的利益。北京的目標是統一,但它認識到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戰和朝鮮戰爭遺留下來的問題,要找到解決辦法需要時間。與此同時,中國已經明確表示,它將動用武力來防止台灣與中國的正式分離。

親身參與美中建交談判的芮效儉指出,雙方建交時同意的一個中國框架經受了時間的考驗。在此框架內,台灣的繁榮是前所未有的。十年前,兩岸關係蓬勃發展,緊張度較低。現在情況不再是這樣了,中國領導人視台灣為「定時炸彈」。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現任台灣政府拒絕承認一個中國的框架。這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北京增加對台灣的軍事壓力以阻止台灣獨立,而美國以加強與台灣的軍事關係作為回應,北京認為這違反了雙方關係正常化的協議。雙方都認為對方使威脅變得更糟。

芮效儉強調,打破這種惡性循環應該是華盛頓和北京的一個主要政策目標。兩岸關係恢復穩定,對美國商界有很大的利益;否則因為台灣地位而產生衝突的風險陰雲將始終籠罩在商業地平線上。他指出,一個穩定的和可持續的現狀必須基於一個中國的立場,美國只能與台灣發展非官方關係。這是允許台灣過去40年繁榮的基礎。

在與季辛吉和主持人的對談中,芮效儉談到處理台灣問題可從歷史吸取的教訓。他指出,古巴導彈危機是冷戰中最危險的時刻,而台灣危機將是一場反向的古巴導彈危機。因為古巴導彈危機中,地緣政治因素都有利於美國,而在台灣危機中,地緣政治因素都有利於中國。因為一個遠距離的大國試圖在中國的岸邊保護一個小島,台灣與大陸的距離比古巴與美國的距離更近。

芮效儉認為,雙方對彼此的動機都有誤解。如果美中因台灣發生衝突,中國不知道美國的目標是什麼,美國也不確定中國的目標是什麼,核戰爭的風險將會出現。讓古巴導彈危機如此危險的是,美國對於古巴是否安裝了核導彈的情報是錯的,而台灣發生危機時,情報仍有可能錯。

芮效儉呼籲中美之間通過有技巧的外交處理這個非常危險的問題。他說,世界上沒有發生過擁有中國和美國這樣軍力的國家之間的重大戰爭,現在的領導人沒有經歷過處理核破壞所需的危機管理。誤解和管理不善的空間是巨大的,但有技巧的外交能力應是更大的。

對於兩國之間的戰略避險,芮效儉強調,當務之急是恢復中國對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的信心。美方可以說美國有一個中國政策,但很明顯,中方認為這不是真正的一個中國政策。與此同時,中國也需要恢復美國對中國軍事現代化目標的信心。

芮效儉肯定雙方開始著手解決這個問題,此次中美峰會是朝這個方向努力的開端。中國人理解美國希望就戰略問題進行一些對話,他認為這對台灣方面也很重要。他說,如果中國對美國的一中政策沒有信心,台海形勢不可能穩定。這不是美國向中國讓步的問題,對中國來說這是核心利益。就像季辛吉說的,管理美中關係,你通常必須表現出對另一方核心利益的本質和重要性的理解。

(本文來源中評社,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美國 #季辛吉 #芮效儉 #台灣問題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