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回應中央大學梁啟源教授「今年缺電已很嚴重了,明年限電幾乎沒辦法避免」的質疑,強調「目前長期電源開發方案已規劃到2027年,從今年到2027年新增機組比除役多,其中燃氣機組即淨增加約1450萬瓩,高於核能2025年前除役的387萬瓩」。如果事實真的如經濟部講得如此輕鬆簡單,梁教授這個真博士是不是太歇斯底里了。

經濟部說詞的依據是能源局108/109年全國電力資供需報告,數字沒錯,但避重就輕,隱瞞事實,誤導民眾。經濟部沒說的是,111年到116年規劃退役(或停機)的燃油、燃煤、與燃氣機組共677.2萬瓩;包括燃油100萬瓩 (協和#3#4),燃氣187.2萬瓩 (大林#5、通霄#4#5、大潭#7),燃煤390萬千瓦 (興達#1~#4,麥寮#1~#3);加上核能4部機組,共減少1064.4萬瓩。2027年底累計新建的燃氣機組只比退役的機組多385.6萬瓩。值得一提的是,爭議最大的台中火力2號與3號機並不在除役的清單中,政府吃定台中市了。

新增機組中,預定於113年6月~116年6月供電4座共490萬瓩準備由民間興建,113年要上線的機組,目前招標作業尚未完成,4 部機組的廠址都尚未定,換句話說連環評都沒展開。預定由台電興建,於116年6月商轉的協和新#1的計劃尚未完成核定程序。經濟部可以保證這些機組都如期供電嗎?就算奇蹟出現,所有興建計劃都能如期完工,系統可以增加385.6萬千瓦的可調控電力,等同於110年到117年的裝置容量年均成長僅為1.1%,這足以驅動台灣的經濟發展嗎?想想護國神山台積電與其供應鍵擴廠的用電成長,我們能因應嗎?

就算天然氣電廠都蓋好了,天然氣從哪兒來! 依據經濟部2016年5月的供氣簡報資料,依據經濟部2016年5月的供氣簡報資料,預估113年台灣兩座天然氣接收站的使用率為118%;114年三接部分完工,可提供150萬噸天然氣,接收站使用率為113%;115年三接完工,可再增加150萬噸,設施使用率為106%。經濟說,三接外推,供氣日要延後兩年半,114與115年設施使用率分別為122%與121%。

根據原規劃,天然氣供氣設施不足的狀況要到116年才能改善,但該年要完成另外三座接收站,總量為555萬噸,中油州際接收應為永安接收站(一接)的擴建;台電公司的協和接收站(4接),環評尚未通過;台電台中港接收站(五接)的二階環評初審卡關,環團提出證據,有高達95%的白海豚個體皆迴游於開發範圍,要求須針對白海豚保育提出具體對策,開發單位確保施工、營運期間避免白海豚進入船池,「要有合理的作為,才能讓牠轉彎」。這三個天然氣接收設施能準時完工嗎?台灣天然氣設施經年累月超載運轉,就沒人擔心安全嗎?

台灣是孤立的電網,暴虎馮河的興建再生能源,沒有足夠的儲電設施,而可調接電力的裝置容量增加輻度又跟不上時,貿然廢核就是將台灣的供電系統一步步地帶入泥沼,夏日沒風沒陽光的晚上會缺電;冬日白天再生能源發電量過高,受限於電網穩定的要求,無法完全使用,必須棄電;太陽下山,可調控電力無法及時升載又會缺電。

執政黨錯誤的能源政策已將台灣電力系統帶入泥沼,能源局心知肚明,未來只能繼續使用原來預定退役的興達電廠4部與麥寮3部高汙染低效率的燃煤機組,犧牲中南部居民的肺,還將大把的鈔票塞進台塑的口袋。

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通過,是避免台灣電力系統陷入泥淖的契機,但民進黨不以蒼生為重,一切為選舉的思維模式,將台灣帶入目前的險境。12/18日核四商轉公投未通過,喪失了另一個契機。為了讓台灣電力系統早日脫離缺電限電的泥淖,開始規劃現有核電廠延役吧!對未來數年的缺電限電,緩不濟急,但從減碳排、穩定供電、與平穩電價的角度來看,亡羊補牢,猶未遲也。(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原科院院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11 #經濟部 #設施 #規劃 #缺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