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岸對立氛圍下,台商處境愈發艱難,深怕誤踩紅線被作文章,甚至被無端扣上「紅」、「綠」帽子。絕大多數台商遵法守法,只希望在商言商,但兩岸關係惡化現實下的政治「枷鎖」很難擺脫。
台商是兩岸資產而非負債
大陸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日前在兩岸企業家峰會一席「台商應與台獨畫清界線」的談話,就帶有警告意味,台灣某些輿論刻意帶風向,暗諷台商賺大陸的錢,就別想擺脫「舔共賣台」罵名,大陸台商成夾心餅乾,兩面不是人。
不過,不管是對大陸或台灣來說,台商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過去40多年,大陸經濟改革取得豐碩成果,台商功不可沒。不論是改革初期奠定出口根基的三來一補代工模式,或是中期協助大陸產業轉型升級的東莞與昆山模式,都可見到台商穿梭其中,默默支撐大陸經濟發展。
根據大陸海關總署統計,2020年大陸出口創匯百強,台商家數占1/3,以金額計算,比重更高達近5成,台商的貢獻清晰可見。即使紅色供應鏈崛起,台商在大陸出口中的地位依舊無可取代。更不用說,台商資金創造的在地消費與就業,是大陸社會安定繁榮的重要支柱。
更值得一提,也是一般人忽略的,是台商對台灣經濟的貢獻。綠營學者普遍存在一種偏見,認為台商西進大陸投資設廠,是造成台灣產業空洞化與經濟成長停滯的元凶。甚至1450網軍為妖魔化台商,竟然把台商西進協助大陸經濟發展貼上「賣台」標籤。殊不知,台商西進並非獨厚大陸,對台灣也帶來諸多好處,兩者基本上是一種互利共存的關係。
舉例來說,過去台商大舉西進,不只將資金、資源與技術帶到大陸,在三角貿易架構下,也從台灣進口大量資本設備與關鍵零組件,讓台灣出口動能得以維繫,並帶動台灣經濟成長。根據財政部統計,2020年台灣出口大陸(含香港)的電子零組件,占整體對陸出口比重高達55.4%。大陸投資帶動台灣出口的模式,除了讓台灣每年對大陸享有800億美元的巨額貿易順差外,更是台灣經濟成長率最主要的貢獻來源。
前經建會副主委葉萬安日前投書媒體指出,台灣對大陸經濟依賴之深,遠遠超過想像。其估算台灣2021年對大陸貿易順差將高達1058億美元,占台灣GDP比重13.7%,也就是說,台灣每7.3美元的GDP產出,就有1美元來自對大陸貿易順差的貢獻。這也意味著,台灣2021年經濟成長率可以有6.09%的亮眼成績,大陸台商帶動的出口與貿易順差居功厥偉。
蔡政府不應放任抹紅台商
儘管台商對兩岸經濟貢獻有目共睹,但兩岸統獨之爭持續增溫,其結果就是讓只想好好賺錢、無意政治的台商無端受到牽連,甚至成為代罪羔羊。對於兩岸經濟發展而言,這絕對不是一件好事。畢竟,一旦少了台商,兩岸經濟增長動能勢必跟著減少,面臨經濟深化改革考驗的大陸,需要更多台商與其他外資投入,帶來更多新技術與就業機會,才有助於轉型升級,並順利實現高收入國家目標。
大陸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今年工作重點是維穩經濟。為穩定台灣及其他外商對大陸投資環境的信心,大陸需導正網路環境,不要讓台商陷入無端的民粹式表態風暴。蔡政府也不應把台商議題泛政治化,表面歡迎台商回台投資,卻放任1450抹黑台商、扣人紅帽。新時代的兩岸關係,大陸台商在大陸賺錢,就應尊重當地法律、政治規矩與文化民情,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尤其忌諱表裡不一。
對兩岸來說,台商是資產,不是負債,兩岸政府都應珍惜。尤其政府政策是企業資源配置的重要依據,也是企業能否順利發展的重要因子。面對日益僵化的兩岸關係,台商即便有著強大的韌性與競爭力,未來發展仍繫於兩岸政府的態度,這是兩岸主事者需有的認知。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