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故宮裡珍藏了一副書聖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是書法家們最喜愛的臨摹字帖。故宮人員如果要展示這幅紙張已經發黃的墨寶時,必須要帶上白手套,謹慎地舉起放下,深怕太用力會讓紙張受損。
最近看到府方發言人,拿出蔡博士的「論文」發黃原稿給記者看,戴著白手套小心翼翼的捧在手裡的樣子,讓人不禁想起王羲之那幅《快雪時晴帖》來,不覺莞爾。
去年底我讀研究所時的指導教授要退休了,特地把我當年放在他那邊存檔的博士論文原稿,用聯邦快遞寄來給我,免得被校方整理他辦公室時,把所有文件當廢紙回收了。
我收到以後打開來一看,我的論文雖然有點舊,與蔡博士應該是差不多同一個年代,也是用打字機打的論文,但是我的原稿就沒那麼黃!府方所展示的論文原稿,中間幾頁顯得特別的黃,像是打翻了茶水似的,違反了物理學原理,就有點匪夷所思。
以論文的年歲來推算,根本不可能那麼黃,莫非蔡博士未能謹慎保存論文原稿,或曾經顛沛流離、屋子遭逢水災,否則怎麼會讓論文原稿顯得如此狼狽?
筆者具理工背景,習慣實事求是,不想臆測論文的真假。如果以筆者本人的論文原稿紙張發黃程度來做比較,蔡博士論文發黃的程度,已經接近古人的字帖,實在不可思議。
建議學者專家不妨用紅外線光譜儀去做鑑定,或許可以準確判定該論文斑駁紙張的真實年紀,還給蔡博士一個清白。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