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立陶宛自2021年年中宣布將互設代表處後,立陶宛旋即遭到北京各種或明或暗的「制裁」。對此,雖然美國屢屢公開表示「力挺」立陶宛,而我方上從蔡總統、下至外交部也強調台立關係十分友好,但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仍明白表示「以台灣為名開設代表處是個錯誤」。
事實上,自從台立宣布我方將以台灣為名在立陶宛設置代表處後,北京當局就極為不滿,大陸外交部在去年8月宣布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陶宛召回駐北京大使;隨後,北京再將中立關係降為「代辦」、立陶宛隨後也撤出該國駐陸所有外交人員。稍晚,中方「中鐵集裝箱」中斷直達立陶宛的貨運、大陸更抱怨立陶宛的農作物有病蟲害,雙方關係可謂快速降到冰點。
當然,立陶宛絕對有其戰略考量,從地理位置來看,為了抵抗與其長期不睦的白俄羅斯與俄羅斯,立國必須引入以美國為首的勢力做其後盾;而要得到美國的青睞,勢必得在其他地方做出積極表態。立陶宛與北京關係本就若即若離、雙方經貿關係也不強,搭上美國的「反中」順風車對立陶宛來說就是種表態,而台立關係的急速升溫,背後或許也有著美國的「催促與加持」。
不過,當蔡英文政府洋洋得意於台灣在一片斷交潮中交到新朋友時,立陶宛總統的一席話,又隱約帶出雙方關係終究並不穩固的現實。可以說,就像新加坡,任何一個正常國家都會希望能在中美兩強間優遊,而不是與任一方為敵。然而此時的立陶宛卻被美國逼著上梁山,即便該國與北京關係原先就不密切,究竟能從台灣方面得到多少好處?又是否能夠真的得到美國的有力援助?一切都還在未定之天。
對蔡英文政府而言,絕對不能只想著美國會幫我們「處理一切」,畢竟美國在越南、阿富汗、烏克蘭等地的前車之鑑,對照如今立陶宛總統說出的內心話,在在證明台立關係絕對不容「樂觀」。說穿了,兩岸關係若好,台灣不怕在國際上沒有空間,如今卻得陷入中美博弈的漩渦中,是福是禍,終須謹慎思量。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