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海峽兩岸年度漢字選出「難」字,以1136697票勝出,具體展示了兩岸民眾對2021年的共同感受。再看到總投票數達16080395人次,意味著海內外網友希冀表達心聲,參與人次再創歷年來的新高。

今年的候選代表字中除了「難」,其他不少具有負面的字眼,如「困」、「迷」、「變」、「復」、「緩」、「拼」、「憂」、「難」、「危」、「忙」,其實也就是投射了兩岸民眾在疫情下的不安與矛盾。

2021年12月28日「海峽青年觀點論壇」第二十四期便是探討兩岸之「難」,以「兩岸年度漢字難拔得頭籌!台灣民眾過得更好嗎?」為討論焦點。該活動期待以系列論壇交流的形式,聚攏兩岸四地青年專家學者及各階層代表人士,克服疫情阻隔的不利因素,推動兩岸青年的進一步融合發展。

筆者在論壇上表達,疫情是阻礙兩岸往來和交流的最大「難」,往返隔離動輒一個半月以上的時間成本,要比費用成本代價更大。疫情加深了兩岸關係的困境程度,而且在台灣做核酸檢測手續繁瑣、費用高昂、之前還每日限額,可謂「難上加難」。

更甚者,到現在還有特定媒體稱「武漢肺炎」,這般刻意的使用就是將其汙名化,完全是歧視性語言,該行為加深了兩岸關係的嚴峻。再者,民進黨是現在的執政黨,立院又占多數,當然必須要為兩岸「難」負全責,回歸兩岸「難」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否認了「九二共識」。如果有「九二共識」從中維繫,利用共識鞏固默契,兩岸關係也不會像現在一樣嚴峻。

事實上,只有把「難」打掉了,兩岸才能夠邁向更好的未來。比如「海峽青年觀點論壇」活動便是兩岸融合發展的實踐,為傳遞兩岸正能量聲音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實,「在陸台生」群體便是橋梁,可發揮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積極作用,傳揚正能量,在新媒體平台為促進兩岸關係良性發展發光發熱,增加大陸新媒體平臺內容體裁的多元性,深化兩岸理解,透過新媒體讓兩岸民間展開交流,齊力將「難」字打掉。(作者為復旦大學博士候選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兩岸 #論壇 #兩岸關係 #疫情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