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總統今年元旦發表談話時表示,去年台灣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首次超過3萬美元,如果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台灣人均GDP更已超過許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水準。此外,國際貨幣組織(IMF)也預測台灣將在今年重返全球前20大經濟體。蔡英文同時強調,去年台灣有不少「好消息」,例如:經濟成長率預估達到11年來的新高;股市大盤指數在1年內上漲超過23%,更創下了歷史新高。另外,從1月1日開始,台灣的基本薪資也調高到2萬5250元,與去年相比,調幅達5.21%。

就蔡英文特別指出的,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台灣人均GDP超過許多OECD國家的水準,但這很重要嗎?有顯著代表性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即使使用正確的購買力平價,人均GDP也僅能表述國家經濟的整體產出值,而不能直接移植作為量測「一般國民」的生活水準尺度。尤其,「購買力平價」無法對於諸如:住宅和校舍品質水準、公共服務品質水準、環境汙染程度、消費者保護之幅度與力度等進行測定,這些也無法透過人均GDP做出反映。

簡言之,「購買力平價」僅只是評量生活品質的眾多標準之一,而且就「真實生活水準」的實質情況而言,基本上並不受「購買力平價」的影響。更何況,這兩年來的新冠疫情,讓旅遊、餐飲等服務業受創嚴重,政府只靠表面的風光數字大內宣,可曾想過該如何照顧那些變得更窮的人民?

再者,去年的台灣經濟成長率雖預估達到11年來的新高,股市過去1年也上漲超過23%,新年伊始,1月4日大盤指數創下歷史新高,收在18526.35點。

但這些與絕大多數「上班族」的「一般國民」生活水準何干?至於從1月1日開始,「基本薪資」雖已調高為2萬5250元,但在實際就業市場上,「大學畢業新鮮人」的平均薪資僅2萬8838元,「碩士畢業新鮮人」也僅有3萬2282元,這種「薪情」要如何與OECD的38個市場經濟國家相較?

其實,單是與海峽彼岸的中國大陸相比,兩岸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起薪不但已相去不遠,甚且,大陸「碩士畢業生」的平均起薪更已遠高出台灣1萬多元新台幣,這對向來最重視年輕人選票的蔡總統來說,可有什麼體悟!?

日前外媒報導,由《光明日報》、北京大學所做的「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結果顯示:2021年,中國大陸人均GDP預估為1.2萬美元,僅是台灣人均GDP的40%,但大學畢業生的月起薪平均值已達人民幣5825元,約合新台幣2萬5000元。至於碩士起薪則高達人民幣1萬113元,約合新台幣4萬4000元。對比起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平均起薪僅輸不到4000元新台幣,碩士起薪台灣年輕人還少了1萬1000多新台幣。所以虛胖的台灣人均GDP真的沒什麼好高興的。

(作者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GDP #台灣 #購買力平價 #台灣人 #起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