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和台灣就是非邦交國。台灣在幾十個非邦交國裡設有上百個事務性機構,這並沒有受到中國政府的反對。原因是台灣這些涉外機構不具有外交功能和官方性質,其作用是負責處理台灣與駐在國之間雙方的經貿、文化和民間人員往來等事務。依據慣例,這些機構大都叫做辦事處或代表處,名稱裡多含有「文化」、「經濟」、「商務」、「貿易」等字樣,反映其業務性質和範圍。即使有些駐外機構的名稱裡沒有「文化」或「經貿」等字樣,那名稱中也要使用「台北」的地名。

隨便舉些例子加以說明。比如,「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he United States);「駐哥倫比亞台北商務辦事處」(Taipei Commercial Office in Bogotá, Colombia);「駐英國台北代表處」(Taipei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he U.K);「駐拉脫維亞台北代表處」(Taipei Mission in the Republic of Latvia),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機構名稱中使用的地名是「台北」(Taipei)而非「台灣」(Taiwan)。「台北」是台灣島上的城市地名,政治色彩淡薄。而「台灣」既指地理上的台灣島,也是 「中華民國」 的實際管轄地,也是奉行「台獨」的民進黨妄圖建立的「台灣國」的縮約詞。

「台灣」和「台北」雖然只是一字之差,如果用於台灣駐外機構的名稱中,含義卻大不相同,相去甚遠。用了「台北」,凸顯的是「地方」色彩,較少的政治含義,淡化了國家層面上的官方色彩。如果用了「台灣」,則可以被解讀為不同於中國大陸的另一個政權,另一個執政的政府,披上了一種官方色彩,容易使人聯想為和中國相對立的「一中一台」。

台灣執政的民進黨「反中謀獨」,對駐外機構名稱中以慣例使用「台北」而不是「台灣」自然心不甘、情不願。幾年以來,台灣當局一直處心積慮,為駐外機構「正名」而不遺餘力。一方面盡可能地把名稱裡的經濟、貿易、文化等字眼拿掉,以暗示這些機構不是處理經貿文化的事務性機構,而是一個外交機構,像是具有外交功能的大使館。另一方面試圖把「台北」換成「台灣」,以凸顯機構具有官方性質或政府性質。

台灣當局的努力在國際社會處處碰壁。為了遵守「一個中國」的原則,避免捲入中國和台灣之間的政治紛爭,台灣代表處駐在國大都不允許機構名稱中使用「中華民國」或「台灣」,而只能使用「台北」。這是基本事實,也是當前一種普遍的國際共識。

去年9月份有傳聞說,應台灣的要求,美國政府正考慮將駐美的「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中方當時就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並透過媒體放話,如若美國膽敢改為用「台灣代表處」作台灣駐美機構的名稱,那麼中國從美召回大使將是中方外交上的「最低反應」。台灣駐美機構的改名風波後來煙消雲散,不了了之。

這次藉著在立陶宛新設立代表處的機會,台灣當局又一次嘗試為駐外機構正名。在立陶宛政府的同意下,去年11月18日,「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正式掛牌運行。

代表處的名稱當然是經過台灣當局的深思熟慮和處心積慮。名稱中未使用「文化」、「經貿」等字眼,使用了「台灣」而非「台北」,打破了駐外機構只能使用「台北」的慣例。儘管「台灣」的相應英文單詞未使用「Taiwan」,而是「Taiwanese」以淡化英文名稱帶來的官方色彩,中文名稱中的「台灣」則是引人注目。台灣當局的如意算盤是,由於「台灣」的使用,駐立陶宛的代表處被賦予了外交機構的性質。

台灣對於「台灣代表處」的設立歡欣鼓舞,大張旗鼓的高調慶祝。自認為這樣做拓展了自己的國際空間,在國際事務中邁出了重要一步,是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意義重大。按照其首任駐立陶宛代表的話說,「這一更名的地緣政治意義如何強調都不過分」。

對台灣當局的文字伎倆,背後的美國政府一清二楚,中國政府當然也心知肚明。但似乎當事方立陶宛的決策者卻缺少了對「台灣」一詞的政治敏感性,對中國政府維護一中原則的決心估計不足,也沒有預見到由此帶來的後果有多麼嚴重。

在勸說、警告無效的情況下,中國召回了駐立陶宛大使,並將中立兩國之間的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與此同時,對立陶宛在經貿上實施了「未經宣布的制裁」。

中國的外交行動可謂是「殺雞給雞看」,以預防其他「親台」國家像立陶宛一樣,「依葫蘆畫瓢」允許台灣在其他國家進行更名行動,從而產生「骨牌效應」。杜絕由於外交機構名字的更改而演變成實質現狀改變的任何可能性。

中國的行動也是「殺雞給猴看」,這個「猴」就是美國。美國一貫通過打「台灣牌」來施行「以台制中」的策略。中國要明白無誤地告訴美國和國際社會,台灣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任何國家都休想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任何國家都休想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挑釁中國的核心利益而不承受代價。中國在台獨的問題上毫不含糊,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

為了報答立陶宛在政治上「挺台」的厚愛,台灣當局不惜血本在經濟上對立陶宛進行補償。先是買下被大陸「卡關」的2萬多瓶立陶宛蘭姆酒,然後又買下近千箱的立陶宛淡奶。後來又火速設立2億美元的「中東歐投資基金」,投資於立陶宛的半導體等高科技領域。近日台灣更宣布再提供10億美元作為融資基金,用於發展與立陶宛的經濟合作項目。

如果台灣在其駐立陶宛代表處的名稱中依照慣例使用「台北」,而不是「台灣」,估計中國不會反對,也不會有對立陶宛的外交行動。台灣將「台北」改為「台灣」,雖是一字之差,給台灣帶來的卻是十多億美元的破費,真可謂是「一字千金」。無怪乎有台灣媒體將這一出於意識形態的投資稱為「金元外交」和「凱子外交」。

台灣能否最終保住「台灣代表處」的牌子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立陶宛近期的民調顯示,近三分之二的民眾不支持該國現有的對華政策。立陶宛總統也已承認讓台灣以「台灣」之名設代表處是一個錯誤。未來「台灣代表處」是否被迫改為「台北代表處」,現在還是個變數。

儘管台灣駐立代表處的名稱中使用了「台灣」而不是「台北」,充其量也是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台灣代表處的非官方、非外交性質絲毫沒有改變。立陶宛總統在其推文上所說,代表處的作用是促進台北和立陶宛之間的經貿聯繫,屬於非外交性質(non-diplomatic)。不知台灣當局對立國總統對台灣代表處功能和性質的定性是否失望和沮喪,是否還有底氣宣稱「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設立是台灣外交上的重大突破。

(作者為加拿大多倫多聖力嘉學院兼職教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台灣 #機構 #名稱 #立陶宛 #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