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為一個人量身打造的《地方制度法》修訂,由於太過明目張膽,遭到各方強烈反對,民進黨不得不打消立法院逕付二讀的霸道行徑,但仍不死心,立法院內政、司法及法制聯席委員會本周三、四將排案審查。民進黨團力拚本周完成初審送交朝野協商,並在下會期開議後盡速三讀;不但在野黨皆反對草率倉促修法,社會各方也莫衷一是,甚至民進黨內部亦不乏反對這種動機不純、考量不周的荒誕修法。

補黨外制衡的不足

民進黨立院黨團書記長蔡適應說得輕鬆,什麼「就照平常心審查」,因為文字修改很簡單,就一個字而已,把「且」改為「或」就行。但是,區區一個字卻事關重大,既攸關台灣區域發展問題,也攸關國土規畫的宏觀發展問題,既攸關財政分配結構問題,也攸關中央與地方政府關係問題,更攸關執政黨的決策與修訂法律過程是否還有一絲民主精神的重大問題。

這回修訂《地制法》的源起,並非通盤考量國土規畫、區域發展、財政分配等宏觀問題之後的政策選擇,而是基於選舉私利所形成的政黨對策,有利於科技產業發展只是金玉其外的包裝,內核的「竹竹升格」根本是一黨一人的私心自用。何況,為此而企圖趕在今年底地方公職選舉前倉促完成立法,強壓新竹縣同意,或是割取苗栗縣的精華地區併入,完全不符合程序正義,誠如新竹縣立委林為洲所說,「強摘的果實不會甜,勉強的結合不會幸福」。

另外,符合人口數額基本條件的彰化縣被排除在外,以及修法後未來七都以外的縣是否淪為二等區域,全都未作充分考量。咸問:除了政治選舉考量,還有其他更有說服力的理由嗎?

民進黨在選前完成修法與整備程序的決心未變,但黨內也有一些考慮較為周全的立委不以為然,其中或許牽涉派系因素或是個別從政同志的選舉利益,但反對匆促草率修法卻是值得肯定的。對於委員會本周排審《地方制度法》修正草案,民進黨各派系也各有盤算。事實上,日前《地制法》修法逕付二讀失敗的根本原因,就牽涉民進黨派系之間的鬥爭,以致並未照著總召柯建銘規畫的劇本走,這次黨內異見柯建銘擺得平嗎?

民進黨一黨獨大,完全執政流為霸道執政,動輒輾壓在野黨,制衡作用無從發揮。民主政治崇尚權力制衡,旨意在於防止權力獨大造成濫權與腐化,同時促使異見相互攻錯,行政與立法相激相盪、相互折衷以追求完善,也避免走上極端。在一黨獨大的情況下,黨外制衡機制萎弱,則只能求之於黨內不同派系,或是歧異立場之間相互牽制,發揮黨內制衡作用,彌補黨外制衡的不足。對於一個大權在握的政黨而言,黨內制衡有其必要,至少可以在某種程度內防止權力獨大造成的專斷與盲點。

黨內民主嚴重弱化

分明專為新竹升格而開門的《地制法》修訂,如果不是黨內派系踩剎車,早已暴衝到底了。現在回到立院聯席會,有了廣泛討論以博採眾議的機會,如果仍然是黨團強行要求黨員一體贊同,甚至審查只是過個場,形式上走完過程,實際上根本不讓持異議的在野黨與黨籍立委自由表達意見與立場,則是對民主程序的再一次糟蹋,也將使《地制法》失去促使台灣的國土規畫與區域發展完善化的機會。

民進黨全權在握,且連戰皆捷,實在沒有必要擔心黨意無法貫徹,更不必憂慮在野黨掣肘,要擔憂的是,權力定於一尊造成的人心思變。無論是一人、一派或是一黨專擅,都將予人鴨霸的反感,必將激發民意對執政黨濫權的恐懼與反彈,而在未來選舉中轉移支持的對象,以維制衡機制。

另一方面,民進黨現在的黨內民主機制已嚴重弱化,重大決策與資源分配操在一人、一派或一位掌權者手上的情況越來越明顯,造成的決策疏漏情事所在多有。無論基於改善社會觀感或強化決策機能的考慮,都應給予黨內異見更多的表達空間,讓各系統人士在決策過程中有更大的糾誤與導正作用。

《地制法》的修訂屬於行政事務,本應無關政黨的政策貫徹,也不涉及權力歸屬的競逐,所以沒有必要統一黨籍立委的意志,也不容許掌權者藉此實現一己之私,所以大可放開討論空間,讓黨內與在野黨充分表達意見,最終求得最大共識性的決議。

#黨內 #民進黨 #修法 #修訂 #在野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