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兩岸學界就中共二十大可能推出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進行了不同的解讀。大陸「新華社」提出五個關鍵詞如下:一是國家統一、民族復興;二是結束政治對立、實現持久和平;三是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反對台獨分裂;四是融合發展、共同市場;五是文化傳承、心靈契合。
我認為聯繫上述五個關鍵詞的中心思想,就是「總體」和「方略」兩個概念。總體強調要眼觀全局;方略則強調方法和謀略。據此我對習近平的對台總體方略,提出下列三個觀察:
第一是中國的歷史觀。習近平上任後除了承續其前任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外,特別加上了「文化自信」,而最近的講話又多次提及「歷史自信」,這五個自信未來將成為中共的精神指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中國歷史發展的規律,中共認為「台灣問題」是國共內戰的延續,最終的解決只有兩岸統一,沒有其他的辦法。
第二是中共的發展觀。回顧中共的政治發展過程,從毛澤東讓中國「站起來」,鄧小平讓中國「富起來」,一直到現在習近平要讓中國「強起來」。中共的對台政策,始終是和中共的發展目標相向而行。
談到中共的發展問題,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袁鵬2016年11月說的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從發展上看,中國真正的挑戰不是眼前,而是未來5至10年;真正的難題不是國際和周邊局勢,而是內部的體制變革和社會生態;真正的威脅不是軍事衝突,而是金融、社會、網絡、外交等非軍事麻煩。」發展是硬道理,所以習近平才會強調「戰略定力」的必要性,不能因處理「台灣問題」而危害到中共的發展利益。
第三是共產黨人的戰略觀和策略觀。習近平強調「時與勢」都在中共這一邊,這是毛澤東說的「戰略上藐視敵人」。如果兩岸由分到合是時勢所趨,其間也會出現一些可控和不可控的變數,故須審時度勢,採取靈活的手段,才能順利達成目標,這就是「戰術上重視敵人」的意義,也是對台總體方略的重點。中共對台政策從武裝解放改為和平統一,就是代表戰術性的轉變。
台海和戰問題一直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學者穆春山(Mu Chunshan)曾於本月9日在《外交家》(The Diplomat)撰文指出,希望兩岸開戰的三類族群包括:一是希望透過戰爭阻止中國發展的西方國家人士;二是對未來過於理想化的「台獨派」;三是天真的「中國愛國主義者」。
我認為在當前的情勢下,三類族群都沒有市場。因此,今年兩岸關係雖仍維持外弛內張的狀態,但台海應無爆發戰爭的可能。
首先,根據中共外長王毅在去年年底的說法,今年將要召開的中共二十大,是「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頭等大事」。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營造更加穩定有利的外部環境」,其中當然包括台海環境在內。由於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動權和主導權是握在習近平的手中,從中共的對台總體方略看,今年沒有對台用武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其次,拜登內外交困,希望在期中選舉挽回頹勢。僅管前白宮國安顧問歐布萊恩21日受訪時說,「習近平正在密切觀察俄烏衝突的發展,並且考慮是否決定在北京冬奧後入侵台灣。」但拜登無力東、西兩面樹敵,也不可能在台海輕啟戰端。
最後,台灣今年的地方選舉,被視為2024年總統大選的前哨戰;但最新的民調顯示,主張維持現狀者仍是民意主流,民眾關心的還是經濟議題,不預期兩岸兵戎相向。
中共對台總體方略是「陽謀」,不是「陰謀」,台灣不能因選舉掛帥,刻意視而不見。面對中共的對台總體方略,台灣應有戰略上的超前部署,戰術上的因應對策。(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