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迎來變局,既充滿機會,又布滿地雷。新的局勢需要新的思維與因應,更要前瞻對策,切勿被亮麗的數據所蒙蔽。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公布的統計資料,去年我國經濟成長率高達6.28%,是2010年因金融海嘯後大反彈,出現10.25%高成長後,表現最佳的一年。更讓人意外與高興的是:台灣長期困於民間投資不足的窘境一掃而空,去年台商持續回流、半導體投資擴廠動作不斷,民間投資大幅成長近兩成,對經濟成長貢獻超過3個百分點,居功厥偉,這種局勢今年仍可望持續。

在中美競爭保持獨特地位

台灣經濟產業發展茁壯,與日本和亞洲其他三小龍相同,都是依附在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體系內得到養分。當大陸走向改革開放、蘇聯等前共產國家崩潰,紛紛加入資本主義體系,這時候,台灣出現勞力成本上升、勞力供應不足、生產要素價格上漲問題,勞力密集產業乃大舉遷往大陸,留下的產業往高科技轉型。在大陸經濟成長,製造體系成熟後,科技產業也往大陸投資,如今大陸已成為「世界工廠」並往「世界市場」移動,台灣面臨新一波轉型壓力。

用最簡單一句話來說:台灣經濟前30年靠美國,後30年靠大陸。不過,中美爆發貿易戰、科技戰,兩國進入「大國競爭」格局,一舉推倒舊格局,台灣既迎來數十年僅見的機遇,同時面對未知的風險。

所謂的「機遇」非常明顯:出口呈兩位數成長、金額創新高,經濟成長率是金融海嘯後最佳表現;台商為避險回流,十多年來民間投資不足問題一掃而空;再者,中美科技戰凸顯半導體製造無法取代的價值與戰略地位,讓台灣成為全球矚目焦點,台積電更成各強權爭取對象,市值一舉躍上亞洲之顛,投資手筆一年超過400億美元。

在亮麗的機遇中也看到不安與風險。就國家而言,是否能在中美競爭中保持獨特地位、避免選邊而重創經濟是相當嚴峻的課題。美國是台灣國防安全、國際支持、技術支援的來源,台灣當然不可能捨棄美國倒向大陸。但大陸是占台灣超過4成以上的出口市場、台商最重要的投資生產基地,未來市場成長性更高,以地理位置、經貿關聯、供應鏈關係等各方面看,台灣不可能放棄大陸完全倒向美國。美國卻推出「安全夥伴供應鏈」等政策,要把台灣從大陸「拉」到美國陣營。

台灣需尋找其他新興產業

台灣必須有清楚的思維與政策,才能在面臨中美壓力時,做出對台灣的長期國家利益最佳的選擇。很遺憾的是,至今只看到政府全盤倒向美國,完全未看到更有智慧與手腕、能在中美之間追求更高利益的政策。

就內部產業與經濟來看,台灣是否「擺太多賭注」在半導體、台積電這單一產業、單一廠商上。半導體產業與台積電對台灣至關重要,但別忘了諾基亞的教訓,國際財經專業媒體「彭博」指台灣半導體與台積電興旺,可能造成「荷蘭病」(泛指某特定產業過強反而導致整體產業與經濟弱化的現象)並非全然是無的放矢。

台灣需要尋找其他可創造就業機會、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眼前已有所謂的「特斯拉概念股」,確實很有潛力,但能否去代工模式,創造出品牌及效益呢?再者,半導體製造極度耗電、耗水,台灣是否有能力無限制提供水電,也該盤點清楚,特別是全球減碳風潮下,能源價格上漲,對台灣產業發展政策的影響,都該深入評估與思考。

顯而未現的危機仍多,例如被排除在國際經貿組織外的所謂「經貿邊緣化」,在RCEP上路後還會惡化,這個問題在中美貿易戰帶來的出口暴增退潮後就會凸顯出來;因產業發展不均衡而產生的所得不均,亦有惡化傾向。這些問題在亮麗的經濟數據下都暫時被掩蓋,但終究會浮現出來,政府如果只以今日的經濟表現沾沾自喜,而不知前瞻轉型,苦果將在前方不遠處。

#台灣 #大陸 #台灣經濟 #亮麗 #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