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虎年元宵佳節,海峽兩岸各界人士通過線上線下賀新春、話親情、賞花燈、吃湯圓、盼團圓,在網路上頻頻「刷屏」,將貫穿今年春節的「穿越海峽的新春祝福」推向高潮。在新冠疫情影響、民進黨當局企圖「冷凍」兩岸交流的當下,兩岸間的親情互動卻形成熱潮,引人關注。

回顧歷史,觀照現實。兩岸民眾春節期間在線上更甚往常的熱烈互動,與中華民族講究過年閤家團圓的傳統,以及兩岸同文同種、血脈相連的事實密不可分:這既源於中華民族延續數千年的過年習俗,也發自兩岸一家親的樸素情感,並受益於互聯網的快速發展。

春節對於中華民族的重要意義,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意涵。相較於西方人過聖誕節注重對神的敬奉、宗教色彩較濃,中華民族則更注重對祖先的尊奉,以及與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無論身在何處、身居何職,在條件允許下人們通常都會與家人相聚團圓、與親朋互致問候。

兩岸分隔多年來,無論是通過信件、電話還是網路互致新春祝福,不管是隔海相望、輾轉第三地團聚或者通過直航共度春節,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一直沒有改變,對於團圓的追求始終沒有放棄。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民進黨當局以防疫為由限制大陸民眾赴台,並屢次恐嚇、干擾台胞「登陸」交流。兩岸民眾直接往來受到一定程度影響,更多地選擇線上交流。

在此背景下,新春佳節之際,兩岸民眾通過視頻互致祝福,期盼家人團聚,祈願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穿越海峽的新春祝福」近日成為微博熱搜話題,閱讀數約2億次,顯示了兩岸一家親的血脈親情無法被人為割斷。正如有網友所言,「海峽難隔鴻雁,歲月不改人心。」

眾多新春祝福中,87歲的台灣老兵高秉涵與在廈門的弟弟互賀新年的視頻尤其令人淚目。高秉涵近20多年來陸續將100多位台灣老兵的骨灰帶回大陸家鄉安葬,了卻他們葉落歸根的願望,但疫情之下自己在春節卻難以和弟弟團聚。

高秉涵近日受訪時說:「我抱著那一壇又一壇的,不是老兵們的骨灰,而是滿滿的鄉愁。就讓我們這一代人的鄉愁把海峽填滿吧,讓以後回家的人,路不再遙遠。」

台灣老兵高秉涵在1991年抱著第一盒骨灰回大陸;接下來的十幾年,他將50多位過世的同鄉一一送返。時至今日,老人已送了近150位老兵這最後一程。(中新社)
台灣老兵高秉涵在1991年抱著第一盒骨灰回大陸;接下來的十幾年,他將50多位過世的同鄉一一送返。時至今日,老人已送了近150位老兵這最後一程。(中新社)

老兵們的鄉愁,隱含著歷史遺留問題帶來的傷感。當前兩岸民眾迫於形勢,更多地通過線上交流,期盼面對面交流的心情也更加迫切。因此,一個個飽含情感的新春祝福視頻在社交媒體傳播後,更易引起共鳴。

按照中華民族傳統,過了元宵節才算過完年。兩岸民眾「雲拜年」「雲團聚」在元宵節達到一個高峰。

賞花燈、猜燈謎、舞龍舞獅等民俗活動,是兩岸民眾的共同記憶。儘管疫情之下人員往來不便,但兩岸的元宵燈會交流並未中斷。如廈門舉辦具有濃郁閩台文化韻味的兩岸燈會,台北燈節設置上海燈區,南投燈會有杭州、溫州等9個大陸城市花燈助陣……

儘管時代變遷,過年習俗不斷演變,但盼團圓的核心訴求一直為兩岸民眾所傳承。無論兩岸關係如何變化,中華傳統文化和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深植兩岸民眾心中。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相信在各界共同努力下,兩岸終將迎來春暖花開之日。當兩岸民眾恢復正常往來、面對面的新春祝福不再成為奢望,「穿越海峽的新春祝福」將少一些鄉愁的感慨、多一份團聚的溫馨。

(本文來源:中新社「東西問」專欄,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

#兩岸民眾 #新春 #祝福 #海峽 #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