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主計總處公布我國去年平均每月經常性薪資為43211元,年增率為1.93%,扣除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率1.97%之後,實質成長率為負成長0.04%,這是近幾年來少見的負成長。不過,如果再把年終分紅也計算進去,每月的平均薪資達到5萬5754元,年增2.94%;扣除通膨之後,每人每月平均薪資的實質成長率仍然是正的,因此主計總處表示全國人民的平均收入仍然是增加的。

上述的說法忽略了幾個重要的問題:一、經常性薪資是每月固定發放的,而年終分紅則是依每年產業表現不同而有很大的變化,因此經常性薪資應該比較有代表性。二、製造業本來的薪資就比較高,現在調升的幅度又較高,因此製造業與服務業薪資差異更大了。三、去年製造業的獎金也比較多,因此不但月薪的差異擴大,加入年終獎金後的差異就更大了。也就是說,去年的所得分配應該更為惡化,這也就是典型K型經濟的結果。

依主計總處公布的資料顯示,去年製造業的每人每月實質經常性薪資上升1.23%,而服務業是中大多數都是負成長的,只有金融服務業成長0.59%;另外,傳播與資通訊服務業也成長0.19%,其他都是負成長的。其中,娛樂休閒服務業負成長4.74%最多;另外,其他服務業、教育服務業(不含公立學校)和批發零售服務業也都下降很多。在2020年底時,我國製造業就業只有303萬人,服務業就業人數則高達到691多萬人,而後者薪資上調的幅度比前者要小很多。另外,在年終獎金方面,大部分的製造業都不錯,服務業中只有航運業和金融業不錯,其他服務業大都是苦哈哈的。而這些產業本來的薪資就是相對較高的,現在再把較高的年終獎金放進去,全國的平均月薪資達到每個月5.6萬元,但是大部分工作者可能都達不到此一薪資。以去年的平均薪資為5.4萬元,但是中位數薪資只有4.2萬元來看,兩者差異甚大,看起來今年的情況可能會更惡化。難怪有一些酸民在網路上自首,說都是他們不對,拉低了台灣的薪資水準。

造成去年我國經常性薪資負成長的主要原因在於通膨達到1.97%,超過了名目經常性薪資的成長。雖然政府部門一直強調通膨不到2%,仍然在可接受的範圍,但如果從去年4月計算到今年1月的話,CPI上漲率已經達到2.43%的高水準。而且,如果只看消費性商品的上漲幅度,相信大家的感覺會更強烈。最近國政基金會針對1月以來的報載物品價格上調的資料計算,104項日常用品和餐飲的簡單平均漲幅高達18.8%。雖然這種計算方式不如主計總處的嚴謹統計,但是這種簡單平均就代表民眾日常面對價格上漲時候的感覺。顯然,人們對於物價上漲幅度的感覺要比薪資上漲強烈的多。

另一方面,近年來全台房價也在大漲,依清華安富指數的統計顯示,過去兩年全國房價平均上漲9.43%,其中台南和台中上漲最多,分別達到17.84%和16.25%,遠超過物價水準和薪資的上漲率。也就是說,因為財富增加的速度是超過物價和薪資上漲,而擁有房子的人原本就是財產較多的人,所以我國的財富分配也是惡化的。

最後,現在銀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大約在0.8%左右,而抵押房貸利率則在1.3%左右,扣除物價指數1.97% 後的實質利率為-1.17% 和-0.67%。這代表說把錢存在銀行裡的人實質購買力下降1.17%,而借錢買房子的人其還款的價值下跌0.67%,這對借款人而言當然是有利的。而通常借錢的人大都是企業家,或是買得起房子的有錢人,現在他們因為實質利率為負的而獲利;相反的,大多數買不起房子,或是有一些存款的人,他們存款的實質購買力是減少的。也就是說,當通貨膨脹發生的時候,財富會從財產較少的人轉到財產較多的人手中,這個就是有名的「五鬼搬運法」,因為財富在不知不覺中被移轉了,同時造成財富分配進一步的惡化。

不幸的是,政府部門只看到去年經濟成長率達到6.28%,卻忽視將近2%的通膨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此外,政府一直強調通膨只是短期現象,然而大多數國人的實質薪資不但沒有上升,而且因為嚴重的通膨而導致實質購買力下降,形成嚴重的K型經濟發展,最終必然會造成所得分配與財富分配的惡化。這些都是因為嚴重的通貨膨脹造成的,政府怎麼能夠坐視不管呢?(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

#時論廣場 #林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