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大陸人大、政協「兩會」即將在北京開幕。每年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政協報告中有關台灣和兩岸關係的表述,向來是觀察大陸對台政策的指標。基本可以確定,今年大陸「兩會」主軸應是為中共二十大創造穩定、有利的經濟社會環境。兩岸問題並非重點,或者說急迫性沒那麼高,關心和擔憂兩岸情勢的人士,應該可以鬆一口氣。

延續和平發展的對台路線

根據大陸官員透露的消息及媒體的討論,今年聚焦三大問題:第一,是否調整成效卓著但成本高昂的「清零」策略?兩位大陸中央級衛生專家先後釋出「防疫第三條路」或「中國式病毒共存」的訊息,或意味大陸有意逐步鬆綁入境管制。第二,大陸GDP成長能否順利「保五」?央行黨委書記郭樹清坦承,今年外需、消費、投資成長預期減弱,十幾億人「飯碗」問題始終是中南海決策者最優先的事項。第三,大陸去年高壓打房、管制資本的政策是否延續?這既牽涉大陸房企金融風險,也關係到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的信心。

至於烏克蘭情勢對北京外交政策、國際關係的影響,當然是今年「兩會」最受關注的議題之一,但也僅止於議論,大陸「兩會」的重點還是內部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治理。台灣或兩岸關係問題應以重申既有論述可能性較大,應不會納入重點議程。

事實上,從近期大陸「台籍」代表委員或「兩會」涉台機構的動向來看,也可以佐證,北京將在「反獨促統」既定方針下,延續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對台路線。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台盟中央在不久前舉行記者會,介紹今年「兩會」的涉台提案和建議,大部分都是保障在陸台胞權利和待遇、深化惠台措施成效、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相關議題。

今年初大陸資深涉台學者章念馳提議訂立「統一法」,引起外界關切,若比照2004、2005年大陸制訂《反分裂法》前夕,多名人大政協公開呼籲、消息人士頻頻放出風聲的熱烈氣氛,大陸「以法促統」的步伐尚未邁開。

兩岸問題在今年大陸「兩會」不是重點,意味北京不會有意外動作,這其實是一件好事,至少釋放出3個訊號:首先,大陸對台獨、美台互動當然有危機感和焦慮感,但「法理台獨」可能性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最近又向大陸外交部長王毅重申「反台獨」,說明台海情勢仍能掌控,但希望局面繼續穩住,二十大前確保不出事。

二十大重點在經濟和人事

其次,北京要想開好年底的二十大,頭等重要的就是經濟和人事,台灣相對於這兩大議題的急迫性並不高。最後,大陸未來10年對台總路線,早在2019年「習五點」就一錘定音,去年中共《建黨百年決議》又以「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名詞加以概括,現階段也看不到「變」的必要性。

北京對兩岸問題不急迫,並不是指把對台政策晾到一邊,而是在目前情勢下,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也就是完善兩岸融合發展的各項配套措施。根據中新社報導,大陸政協常委、台盟副主席吳國華表示,大陸惠台政策總體上有利於兩岸交流和心靈契合,但在落實層面存在突出問題,包括地方政府執行泛泛、缺乏配套,在陸台胞反映「判決執行難、居住證網上認證難、買房貸款難」等問題,承認惠台政策落實存在「堵點」、「難點」。這些表述都說明,北京對目前兩岸融合政策的執行成效相當清醒、務實,不避諱存在的問題,而上述問題恰與台灣民眾對大陸體制、治理效能的認同息息相關,如果大陸能夠逐步落實和改善,相信不僅在大陸的台灣人更安心,也能吸引更多台灣年輕人到大陸發展、產生信任。

俄烏戰爭爆發後,台海情勢更加敏感,但大陸並不急於統一,台灣也缺乏法理台獨的民意基礎,只要雙方節制,現狀應可維持。美中關係若能保持一定的穩定,大陸落實好「操之在我」的融合政策,爭取兩岸恢復民間交流、溝通對話,兩岸問題就不會變成影響中共二十大的風險。

#大陸 #台灣問題 #兩岸 #台灣 #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