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事已進入第18天,雙方士兵、人民死傷數以萬計,烏克蘭難民潮則突破250萬人,儘管北約、美國與其他民主國家針對俄羅斯各種損人不利己的雙輸制裁紛至沓來,在俄烏雙方都有輸不起的壓力下,三輪的談判除了設立「人道走廊」外,停火協議依然遙遙無期,遑論烏東地位、安全議題、戰後復原與俄烏關係重建等問題。
惟13日傳出消息指出,俄烏停火協商似出現轉機。據聞烏克蘭提出的協議版本包含雙方停火、俄羅斯撤軍、簽署和平協議、修復烏克蘭境內受損基礎設施等原則性立場,但這些要求是否為俄羅斯所接受,仍屬未定之天。而俄方原先堅持烏國「非軍事化、非納粹化」的主張又如何能為烏方所接受,恐怕是更艱巨的挑戰。
儘管困阻重重,促和不易,但若戰事蔓延,不僅生靈塗炭,俄、烏同為重要的糧食出口國,勢必因減產造成全球糧價巨幅上升;而俄羅斯石油與天然氣供給的減少或中斷也必定衝擊歐洲與全球的相關產業,導致經濟衰退、百業蕭條。
因此國際社會普遍的共識是息戰促談、恢復秩序。問題是,家園飽受戰火蹂躪的烏克蘭固然求和若渴,但在美歐諸國嘴炮功力大大超越與烏併肩作戰決心的情況下,綜合國力與軍力遠勝對手的俄羅斯,既已興師問罪並付出高額軍事成本後,豈能不獲得滿意的條件就和平撤軍?對於恐遭滅國的烏克蘭而言,殘酷的事實是,時間站在俄羅斯這邊。
為今之計,若要敦促俄烏進行有效的實質談判,恐須立場客觀中立且具國際影響力的大國介入,才能開啟有意義的談判,否則只是兩造互吐口水的文宣心理戰而已。然而誰能扮演和事佬的角色?美國與北約早將俄羅斯當成假想敵,此次戰事的原由至少一半以上係因北約東擴的威脅,加上戰爭期間不斷端出的制裁方案,使得立場偏頗且實為半個當事人的美國與北約完全喪失調停的適格地位。
反觀中國在俄烏戰爭中不選邊站的等距平衡外交策略,使其在俄烏互動上將可扮演止戰促和的關鍵角色。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與法、德領袖通話時提出的「四個應該」,說明在尊重國家主權與聯合國憲章的前提下,重視各國合理安全的關切,並支持有利於和平解決危機的努力。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進一步表態,中國「願和國際社會一道為重返和平發揮積極的作用」。因此中國並不排斥在俄烏衝突中扮演積極調停的角色,但有學者解讀儘管如此,中國為了避免調停失敗損及國際聲譽並陷入兩面不討好的窘境,應該不會獨挑大梁。
若就俄烏戰事調停的難度與中國自身的利益而言,加入多方會談可能更符合其畫龍點睛、舉足輕重的「關鍵少數」角色,又不至於獨自承擔調停失敗的全部責任。至於其他可以加入調停的國家又有哪些呢?
報載以色列對俄烏戰爭謹慎因應,一方面不明確表態譴責俄國,同時運送人道物資給烏克蘭難民,應可適合調停角色。但因考量以色列是美國在中東的戰略盟友與代言人,與俄羅斯支持的其他阿拉伯國家存在長久的利益衝突,由其居間調停未必適合。
或許未加入北約又位處中歐的中立國瑞士,以其擅長的「善意服務」與外交斡旋能力,應可搭配中國在俄烏衝突中扮演絕佳的促和角色,讓這場製造人間煉獄的戰爭悲劇早日結束。
(作者為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合聘教授、社團法人台灣對外關係研究暨發展協會理事長)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