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在1937年下半年全面抗日戰火點燃後,隨即放棄湖南省汨羅中學的穩定教職考入了黃埔軍校,並於1939年秋季畢業自14期第十總隊步兵科。他後來又有機會進入中央防空學校完成甲高隊(甲種高射炮)的訓練,自此他與高射炮結下了不解之緣。
1945年日本投降時,外公正為高炮營(隸屬於獨立四十三團)第一連少校連長,偕同編制下的3個排和所屬3門德國制37毫米平高射炮,布防於粵東客家地區的梅縣和新寧一線。不久該連奉調北上抵達1930年代曾為中國共產黨中央蘇維埃政權首府的贛南瑞金縣駐防。
從這張由舅舅保存的珍貴相片中,上端的文字闡明了在民國35年2月(1946年2月)拍攝於江西省瑞金縣。相片中的諸位軍人應為操控高炮營第一連第二炮的官兵們。我還仔細端詳了這13名抗日前輩的面龐,並和舅舅確認外公並不在其中。而影中諸前輩們神閒氣定的表情,顯示出正享受著大戰結束後的悠閒自得。至於攝影師則極可能為酷愛拍照的外公本人親自操刀,而他保留了這張相片並傳承給了舅舅,也象徵著袍澤間生死之交的可貴。
照片中最吸引我眼球的除了作為背景,在抗戰初期極其珍稀的德制37毫米平高射炮外,當屬官兵們頭上所配戴的德式M35(1935年型)鋼盔了。據悉國民政府在抗戰前一共訂製進口了約30萬頂M35德式鋼盔,分發給了像中央軍校教導總隊、87師、88師、36師等國民政府嫡系的「德械步兵師」使用。而外公所屬的獨立炮兵團,包含卡車、彈藥車、炮車、和摩托車等德國裝備的編配程度更高,堪稱是嫡系部隊中的王牌了。
另外,母親曾述說第一連官兵在外公的指揮下,曾在母親就讀的瑞金縣當地小學邊上,推平土方,建造了一座籃球場。母親和大阿姨尚且在年度的瑞金縣運動大會中分別奪得跳高和跳遠金牌,也並稱為小小風雲人物了。追憶在那個苦難中國剛走出八年抗戰的烽火,全民尚沉醉於勝利喜悅的承平光景,瑞金時期恐怕是母親和其姐弟們最無憂舒適的孩童時光吧!
豈料好景不常,國共內戰的硝煙再起,在局勢逆轉間,外公硬是帶著3門炮,於兵荒馬亂中排除萬難,由武昌、經廣州、轉湛江,最終抵達海南島海口歸隊。1950年元旦前後,外公攜帶家人離開高射炮部隊,奉調台北空軍總部防空處任中校參謀。當外公將這3門一同出生入死,馳騁沙場近十年的德制高射炮和操作的夥伴們,轉交給同袍接管之際,還挺離情依依呢!
(作者現居現居美國德州休斯頓市)
【劉良昇專欄每周二刊出】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